奏响色彩的旋律 教学建议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12 21:36:55

本课教学任务建议通过3课时来完成。教师可借助音乐与色彩的通感现象,通过分析各种画面中因不同的色彩对比现象所产生的不同旋律,来激发学生探究色彩对比运用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从对有关色彩设置的相应的尝试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体验色彩对比运用的乐趣,并获得对不同色相对比方式所产生的色彩效果的认知。第一个“思考与交流”中的尝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体验色相对比的调和运用,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搭配现象,关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现象,进而深入思考色彩的调和方式及规律。教材第28页的“思考与交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与尝试,首先是运用不同色彩调和方法进行色彩调和练习。第29页的“思考与交流”实际上是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色彩的明度对比的运用规律。最后一个“思考与交流”旨在启发学生对色彩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一个思考点:如何有效地运用不同调和方法来表达绘画的主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学生能够理解色彩对比与调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一定的色彩调和的方式方法,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色彩搭配问题。针对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心理来分析,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实践养成关注色彩、研究色彩规律的学习习惯,并能够用眼睛来发现色彩美,捕捉色彩美。就色彩的表现来说,眼与手比较,眼睛更为重要。因为凡是眼睛能够发现的东西,日后只要多实践,手迟早能够表现出来。如果眼睛不能发现美的东西,或在画面中找不到美的存在,即便是手再巧,技能再丰富,也无法表达出来。人类是先通过眼睛来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再通过手来改造世界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发现色彩美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色彩的视觉规律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色彩现象,并通过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调和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色彩绘画中出现的“手高眼低”的教学困境。

  由于本课在整个色彩教学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教学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具体学情,通过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在尝试练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积累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经验。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不同属性的色彩特征,学会发现不同色彩的美,然后结合对色彩知识的认知来分析作品中的不同色彩对比与调和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色彩表现中的不同方式;在尝试练习中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色彩,而不是那样处理的原因所在,从而构建独立的色彩认知与表现观念。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以致用”的原动力下进而形成学习的持久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

  此外,美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与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同样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出它的美术资源,就一定能够从多个角度介入,既可以综合多项学科知识来“举一反三”,又可以“由三返一”,将单一知识从多个角度中予以展现。例如,色彩的“渐变调和”概念,教师既可以从形态上去描述,也可以在色彩上予以表现;既可以从自然形象中去观察获取,也可以通过数理逻辑来演绎论证;既可以从哲理中加以举证,又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最终是让学生能够将“渐变”这个既有复杂理性逻辑又充满直觉感性的现象通过色彩的表现语言呈现出来。学生在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尝试练习中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掌握色彩规律的关键所在。其实,色彩调和方式多种多样,从来没有一把“万能钥匙”来打开所有的色彩和谐之门。因此教师应避免让学生出现调色、用色的固定模式,应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广泛试验,以尽可能的方式来尝试不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发展自我的色彩感觉能力。基于这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较好解决课程时量上的局限,但必须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以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绘画色彩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虽然教无定法,但学有常态。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不应过早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究;也可以采用行程性评价和互评的方式来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感知,注意对有想法的练习行为给予适时的评价。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