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雕塑的基本特征》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雕塑的认识,能够初步理解雕塑的内涵和意义,并能简略地阐述自己对雕塑的表现形式及方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对雕塑含义的解读,尝试用一件小型雕塑原作或一张优秀的雕塑作品图片作为欣赏评析对象,并作简单的评价分析,撰写一篇雕塑评析观感。
教学分析
本课程教学应该说是中学生以往经历中没有或很少关注的,学生习惯了二维的平面观察、欣赏方法,一下转为三维的立体空间来认识雕塑,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学侧重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阐释自己的独特理解,而难点在于对雕塑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艺术审美能力的积累。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从教材和雕塑作品中发散出来,并从最简单的尝试练习中获得雕塑造型感受。通过对雕塑作品意义的解读和交流活动,不断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空间,理解雕塑中的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以及材料与内容的相得益彰。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范图、多媒体课件、一件小型雕塑原作或优秀雕塑作品图片。
学生:教材、雕塑图片或雕塑原作。
教学程序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展示雕塑范图或小型雕塑原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如:造型、体量、质感、空间、材料、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等,进行作品欣赏表述,从而导入教学。
2.以小组为单位对雕塑作品进行评价、交流思想。通过对雕塑作品的分析、评价和比较,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欣赏雕塑作品的教学环节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鉴赏力。将学习心得和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备用。
二、新课探究
1.教师解读教材中所提供的雕塑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
2.教师先从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入手,要求学生深入观察解读雕塑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
3.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对雕塑作品的观点、认识和感受。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思想与看法。
4.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对一些看法予以肯定。启发学生个个都行,人人皆可,大家都可能是雕塑天才。以欣赏雕塑作品为原动力,激发学生学习雕塑创作的欲望。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教材中所提供的雕塑作品的表现方式与艺术风格,完成对优秀雕塑作品欣赏的评析练习。
2.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所提供的内容,理解立体的三维空间造型的意义,讨论雕塑体量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允许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写出雕塑作品赏析报告一篇。
四、课堂小结
1.学生交雕塑赏析报告一篇。
2.教师点评作业,肯定学生的一些想法,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