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雕塑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13 08:42:09

 教学目标

  认识雕塑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雕塑,初步理解雕塑的含义;通过对雕塑不同类别及材料的解读,能阐释自己对雕塑具备哪些造型体量特征和物质材料特征的认识,从中获得雕塑艺术语言的美感体验,并感悟其中的思想内涵。乐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物象的形体特征,建立运用雕塑语言表达情感的学习和创作方式,为深入学习不同物质材料造型的雕塑及其表现形式打下基础。

  教学活动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雕塑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对雕塑的认识和掌握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灵活地选择任一活动进行教学实施。

  活动一:主要侧重于学生初步认识雕塑的基本含义,培养运用雕塑的基本语言“传情达意”的表达能力,通过观摹优秀雕塑作品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雕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二:通过教材中“一只手”的形象,全面阐述雕塑的立体空间造型概念,然后进行交流并分组讨论,为空间体量感认识的形成做好铺垫。
 
  活动三:在初步认识雕塑内涵及审美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博物馆,以生动鲜活的实例,阐明雕塑的特质、功能及含义;以欣赏优秀的雕塑作品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使学生具有“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

  教学基本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较充分地理解雕塑语言,并大胆地表达自己解读雕塑的见解,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解读教材所提供的各种雕塑作品入手,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雕塑的认识、兴趣、热情和爱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通过尝试性练习活动,激发学生对雕塑的学习欲望,同时通过不断尝试与体验在兴趣中获得雕塑创作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的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以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欣赏导入对雕塑造型艺术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形体、空间、质量、审美的认识能力,并引导学生建立乐于尝试运用雕塑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意识。

  各种艺术都有它自己表现的主题和传达情感的手段。如文学使用文字、词汇,音乐采用音符、旋律、节奏,绘画采用线条、色彩,戏剧、电影采用综合艺术手段,那么雕塑的艺术手段是什么呢?

  雕塑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泥、石膏、木、石、金属等可塑性的或坚硬的可雕材质。这些材质决定了所有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的表现手法它都无法使用。可雕塑的材料的特点是占据空间的实体,因此雕塑是以体积作为自己艺术语言的特点的。

  如何掌握体积的表现力,就成为了学习雕塑技能的重要内容。什么叫体积呢?例如:一堆没有成形的泥土散放在地上,你会感到没有什么重量,然而当你把它堆在一起,做成一个立方体,就会感到有一定的重量。同样的一堆土,为什么感觉不一样?这就是体积的作用。所以讲,要有体积必须成形。

  人类认识体积的三维性是从圆形开始的,从小孩子玩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小孩子初次玩泥往往是将泥搓成圆球。两三岁的小孩,几乎都是以“搓汤圆”开始其对雕塑的认识和实践的。这时候的小孩子还没有认识到球体的三维性。球体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放大了的点,只是一个内核的象征,当他们把圆球搓成条状时,圆球向两端延伸,于是就产生了方向性,通过条状体的弯曲、组合,就可形成二维和三维的空间样式。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原始时期的艺术品中都不乏这类条状体组合成的作品。随着一个象征内核的球体向空间的延伸,人们初步认识了体积在空间中的三维性。这种认识并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这种艺术中的认识过程也曾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过多次,每经历一次都要产生一次认识上的升华。有趣的是历史上每一次艺术变革往往都要伴随着人们对体积在空间中从封闭到开放的三维关系的一次重新的认识和实践。

  雕塑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为媒介的。在三维立体空间中塑造艺术形象,具有视觉和触觉特征的造型艺术,与其他的造型艺术不同,只能表现一个瞬间的动作和神态,不像戏剧、文学、电影等能够描写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和人物性格的形成等。雕塑主要以形象本身来表达它的主题思想,给人以一种直接的、强烈的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或联想。

  雕塑与绘画不同,绘画是平面的,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对象。它占有的是二维空间,利用透视、虚实给人以三维空间感觉。而雕塑却不是,它占有的是三维空间。以圆雕为例,它是立体的、直观的、占有空间的、有重量的、看得见摸得到的实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比绘画真实感强,它必须使观众四面八方都能看到,是用立体的没有特定背景的实体来反映生活的,而且好的圆雕,从不同角度欣赏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在不同的光线下都有不同的效果。

  绘画可以借助背景环境及鲜艳的色彩来烘托渲染主题,而圆雕主要是用精练、概括的形象,极少的道具来反映主题,用立体的形象、内在的精神面貌来感染人。而浮雕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运用较多的背景和道具,而且丰富的光影效果也能增加浮雕的表现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没有发现,就谈不上独创,也就没有艺术。而要发现,就要有眼力,这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力和透视力。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力,是指善于捕捉事物的具体特征,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征象和标志,从一般人只见其共性与类相的事物中,见出其独特个性与殊相。艺术家对生活还应具有见微知著、由表及里的透视力,要比一般人看得深、看得透、看得远,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狄德罗说,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一个雕塑家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力和透视力,将不能成其为雕塑家。

  人对事物的感受不仅是客观实体存在的反映,个人的知识、经验和过去的实践都在起着作用。因此,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粗糙的感受,而是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心理、生活内容的感知,其中渗透着、积淀着理性的思考。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回忆、搜索、比较、分析和综合着有关该事物的方方面面。一个作家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愈深广,他对事物的感官就愈敏锐,对生活的发现就愈丰富,愈多方面,愈富有内涵。雕塑家更是如此。同一事物,为什么各人所见不同,有深有浅,有偏有颇,就是因为主体的文化素养、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不一样的缘故。

  本课程中阐释了学习雕塑的意义在于能让我们学会阅读雕塑“语言”,并通过了解雕塑语言去了解与分享雕塑家的视觉经验和触觉感受,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雕塑语言来交流与沟通情感,了解雕塑体量特征,了解雕塑的造型与物质材料特征以及虚实空间特征。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