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教学案例 第一章第三节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10 17:12:34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朱小波

上学期上了“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这堂课,这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网络技术应用》中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这堂课的备课和上课以及课后感受颇多,下面我就几个方面展开叙述一下,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处理方法,教学反思令附。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而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从网络上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娱乐必备的技能之一。本节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每位学生在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并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使其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一个得力助手。另外,本节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本书其他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对使用网络搜索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搜索引擎的分类也略有知晓,但对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还基本上没什么了解,所以老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慢慢的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形成对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但是学生之间的存在能力差异,老师要注意营造学生交流、协作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掌握搜索引擎的几种分类。

b、了解全文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能根据搜索引擎的主页判断其对应的搜索引擎类型和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引擎、全文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

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对搜索引擎能有感性的认识,在讲解每种搜索引擎后都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通过登录这些网站并进行相应的操作来巩固老师的讲解,以完成此学习模块的学习。

2.教学难点: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由于这一模块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讲解时我以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理解上也就不存在多大的困难了。

五、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艺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学反思

-------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

上学期上了《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这堂课,在整堂课中应该说有得也有失,下面我就几个方面展开叙述一下。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以前上信息技术课总是演示教学过多,学生大多使依葫芦画瓢。自己好像觉得这种方法不错,学生既能学到知识,自己也能控制课堂教学。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这节课中,我尝试着把课堂的部分控制权交给学生,也并没有出现课堂失控的现象,相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更加提高,学生真正的融入了课堂,和教师形成了一体。

   二、创设协作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我校绝大部分班级的人数都在50人以上,大多数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一个一个去帮的话肯定也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个别学生不帮的话又怕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每五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机房里每排15台计算机,一排刚好是三组,每组中总有掌握的好的同学,通过这些“小老师”再去教授其他同学,这样,既使“小老师”得到了锻炼,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同时,在同学之间相互辅导的过程中,同学们还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学习方式,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也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对课堂学习始终保持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讲述的内容没有兴趣的话,即使你的课堂设计再新颖,也不能收住学生的心。因此,我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想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喜欢听什么。比如我在课堂引入时使用了“08高考改革方案”,学生对这一话题普遍非常感兴趣。我在讲述特色信息搜索工具“地图搜索”时,打开www.go2map.com,搜索从省武高到淹城的线路图,因为学生在高一的时候都去过淹城,所以学生对我的讲述可以说使全神贯注的。在最后的综合练习中,我让学生搜索关于“08北京奥运”的相关资料,正因为现在北京奥运在电视上宣传很多,学生对我给出的这一任务也乐于去完成。通过这些细节,学生对课堂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好像老师有讲不完的新鲜事物。

 

这节课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无所禁锢的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当然,这节课上下来还是感觉到有很多不足之处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堂进度上把握的不是太好,第一部分讲述了太多导致第二部分讲述以及学生的任务练习明显感觉到时间的紧迫。二、上课节奏稍嫌快,课堂教学稍有跳跃性,过渡效果不是很自然。三、对学生的练习作品点评不深不透,点评的方式有所欠缺,这样,做的好的学生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