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与阅读理解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当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当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杂然相许, 许:赞同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贫穷 D、寒暑易节。 易:交换
2、下列加点词与“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而山不加增”中的“之”、“以”、“而”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不以物喜 既而儿醒,大啼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久之,目似瞑 可以一战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学而时习之
3、文中愚公移山面临许多困难,如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动力少等,请你再指出文中所表现的另外两项困难: ; 。
4、将“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翻译为现代汉语。
1、C 2、B 3、工具简陋;路途遥远(意思对即可) 4、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23《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6. C (“阴”指江河的南岸) 17.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18. (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23《愚公移山》
一、作者、作品:《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二、知识点
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万仞( ) 荷担( ) 箕畚( )(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智叟( )
雍南( ) 朔东(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 ( )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虽我之死(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 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固不可彻 ( ) 固众人 ( )
(4)杂然相许 ( ) 曳屋许许声 ( )
(5)操蛇之神闻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 _ 移风_ _俗 诉_ _法律
原形_ _露 付__ 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_ _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③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④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⑤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⑦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 _______”而言的。
⑧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4、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5、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6、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7、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 )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愚公移山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万rèn( ) 始chèn( ) 惩山北之塞( ) 荷( )担者三夫
二、通假字。
1、始一反焉 _____通_____,音:_______,义:__________
2、汝之不惠 _____通_____,音:_______,义:__________
3、亡以应 _____通_____,音:_______,义:__________
4、一厝朔东 _____通_____,音:_______,义: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各活用词。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
3、聚室而谋 ( )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四、解释下列各多义词。
且: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 曾益其所不能 ( )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吾义固不杀人 ( )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吾义固不杀人 ( )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 ) 今亡亦死 ( )
焉:且焉置土石 (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许:杂然相许 ( ) 高可二黍许 (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面山而( )居 惩(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也 聚室而谋( )曰
吾与汝毕力( )平( )险 指( )通豫南
杂然( )相许 其妻献疑( )曰
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
投诸( )渤海之尾 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始龀( ) 寒暑易( )节
固不可彻( ) 虽( )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 ) 何苦( )而不平
河阳( )之北 达于汉阴( )
惧其不已也( ) 帝感( )其诚
负( )二山 无陇( )断( )焉
其( )如土石何 其( )妻献疑曰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杂然相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厝朔东,一朔雍南。
12、自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朔雍南。自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现愚公移山艰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愚公移山面临许多困难,如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动力少等,请你再指出文中所表现的另外两项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愚公的打算,愚公妻子和智叟都提出同样的疑问,但是两人语气不同。请分析这两人语气有何不同?愚公对这两人的态度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惩山北之塞,出于之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⑤以残年余力,曾来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工具简陋;路途遥远(意思对即可)
3、 对比烘托,以智叟的鼠目寸光来烘托愚公的大智若愚。
4、 可谈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就事论事,谈愚公的不知变通。
5、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6、其妻是担忧的语气,智叟是讥笑的语气。愚公对妻子是加以解释,对智叟则是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7、故事到最后,愚公并没有把山移走,而是由神的帮助而成的,这说明作者意识到愚公移山在实践方面是行不通的。愚公的胜利,不是实践,而是精神。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是为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