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吴汉何尝杀妻》课文分析与练习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03 11:51:54

教学内容:吴汉何尝杀妻

本文是一篇驳论性文章,作者以丰富的史学材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作者善于从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论证入情入理,有较强的说服力。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将——

1.学习本文选用丰富的史料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具有说服力的特点。

3.体会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处,并逐步养成这种好习惯。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从小酷爱文学艺术,18岁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3月,开始以“马南屯阝”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一时,全国许多报纸、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他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1966416,《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18,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杂文重史实、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二、相关知识

福州西南有乌石山。191226,居于乌石山下“第一山房”的前清举人邓鸥予喜得贵子,这位曾在广西任知县的教书先生给孩子起名邓旭初,这便是邓拓的乳名。

家乡是历史名城,家庭是书香门第,这给了邓拓幼年一个极好的成长环境。邓拓五岁能背古诗,还常跟二哥上山临摹岩刻。他们用毛竹做成扫帚笔,蘸清水,在石碑上描画,习字。邓拓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很得益于当时练就的苦功夫。

1929年,邓拓高中毕业,考入光华大学,从闽江口乘船到上海。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引用了清代包世臣的诗句:“补读平生未见书。”他求知欲望极高,读了很多书,做了大量的资料卡片。1930年,18岁的邓拓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夏,任上海法南(法租界和南市)区委宣传干事、部长。在纪念广州起义的一次活动中,被捕送往南京,后押至苏州军人反省院。当时,三哥邓叔群已是著名的科学家,经他多方奔走,后由蔡元培、褚民谊等保释,邓拓终于出狱。

邓拓来到开封,插班进了河南大学历史系。当时历史系主任是罗仲言,即中共创始人之一的罗章龙。在德国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的罗章龙亲自讲授《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课,此外,20世纪30年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李达、范文澜等也先后到河南大学讲授哲学、历史等。邓拓在这里汲取各种知识,同时开始进行历史研究。他发表了《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问题》、《再论中国封建制的“停滞”问题》和《论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等论作。1936年,邓拓用文言文写成的《中国救荒史》脱稿,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193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列入中国历史研究丛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研究中国历代灾荒的专著,很快被译成日文印行。

此时,邓拓仅25岁,已展露出青年史学家出众的才华。由此起步的邓拓一生未放弃史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在主持《人民日报》之余,他为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翻遍全国两千多个县的县志,还深入门头沟区调查五六次,仅在门头沟矿区就找到一百多处明朝万历年间的煤窑遗址,收集了大量的文书、契约,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有力地证明了明代万历年间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