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认识总分结构,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3、 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准备: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知道了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很神奇。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继续精读课文。
1、 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各种姿态)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说你看到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词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说)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学生2:山顶的云雾像绒帽。
学生3:山腰的云雾像玉带。 学生4:山谷的云雾像大海。
学生5:山峰上的云雾像天幕。 学生6: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像仙女的面纱!
(2)、庐山的云雾这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并用“——”画出来。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汇报: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一句最美?
学生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你能读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
用“千姿百态”来说一句话。 学生2: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绒帽。
师:“笼罩”是什么意思?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 学生3:那些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缠绕”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动作表示? 学生4: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师:你怎么理解“弥漫”?把“茫茫的大海” 中“茫茫”换成别的词语行吗?为什么? 学生5: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师:谁理解“遮挡”的意思?你能读出天幕的“巨大”来吗? (4)、这么美的云雾,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看着这些美丽的云雾,你也来展开想象,说说看,它还像什么? 同学们真会思考!云雾这么多的样子,真是(千姿百态)啊。
(5)、小结: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本段围绕中心句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地描绘了云雾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这是庐山的一种静态美。
(6)、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2、运用以上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课件播放庐山云雾的变化)
3、 检查自学情况。 (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让你感到最富于“瞬息万变?”
(4)、谁读懂后面的省略号?想想看,它还会变成什么?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云雾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真是(瞬息万变)啊。
(7)、这是庐山云雾的一种动态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一段,感受云雾的瞬息万变。 4、 学习最后一段。
(1)、小朋友们,学到这儿,你想对庐山说些什么? (2)、作者也发出了感叹,谁来读一读这一节?
(3)、问:“庐山的云雾虽然很美,但你必须离开庐山了,你愿意吗?” (4)、“流连忘返” 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段,看谁最舍不得离开庐山。
(5)、想想什么地方也曾让你流连忘返? 三、拓展练习:
1、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都用了总分的写法。第一句是中心句,其它几句都围绕中心句层层展开,具体地描写这个特点。 2、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总分的写法也来写一段话。(打开语补)
3、学生习作。 (1)、学生练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己的习作。
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