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6、英雄
你,浪花的一滴水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雷锋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能他的故事简要地讲给同学们听。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
3、找同学朗读诗歌。
三、再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文赏析。
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品诗赏诗: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
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三、资源开发: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雷锋出国了”。
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金色的鱼钩
一、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终于党、终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1)、典型示范
投影出示“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味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3)、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不同的句子中的“啊”字的语调、语速、语气不能都一样,应随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透彻的理解之后,配上感人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感人的情景之中,入情入境地感悟、感染。)
3、总结升华,课堂练习。
(1)、说一说你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2)、写一写学了本文的感受。写心里话,抒心中情。
板书:
18 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白衣天使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2、采用自由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的了解。
3、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
三、教学难点:教育学生体会白衣天使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白衣天使吧,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简单介绍“献身护理的南丁格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白衣天使》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涵。分组讨论交流。
三、熟读感悟: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分组讨论课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南丁格尔为什么要作护理工作?她身上具有什么品质?
四、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你谈谈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苏武牧羊
一、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1和第6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2 自由读课文思考:19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4节和第5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2和第3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 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19年啊,这19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19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19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持 忍受折磨
南沙卫士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你们想欣赏一下它秀丽的景色吗?(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英雄中的第五课《南沙卫士》
二、提出主线:
通过初读课文,战士们在驻守中遭受的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饿印象,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三、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
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四、欣赏录象,激情朗读
播放《南沙掠影》欣赏战士生活状况
带着对战士的敬佩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通过搜集资料,你对南沙的现状和战士的饿生活还了解哪些?
六、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综合实践活动——编手抄报
活动设计:
学生自编报纸,限于条件,一般以编手抄报为宜。在确定编报
的宗旨之后,先考虑报纸内容,是综合性或是专门性。本学期三年级语文练习八要求学生选择以动物、植物、科技等内容,编一份小报。然后为报纸起一个名称,报名力求新颖,切合报纸内容。具体编一期报纸,都得围绕该期中心编写稿子,稿子是报纸质量的保证。为了增加报纸容量,稿子力求短小精悍。稿齐后,精心设计版面,进行誊抄。为了使版面活泼、突出内容,可设计些栏目,辅之以题头、角花、尾花。报纸出版后,可组织读者——师生、家长进行评报,听取意见,进一步总结,使报纸越办越好。
活动目的: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编手抄报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
途径之一。编手抄报不仅熔读与写于一炉,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编好一份手抄报需要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学生在编报中“动脑动手”,从编报实践中体会到读和写的关系。体会到“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体会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的乐趣。通过辛勤编报,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课堂里的收获在编报实践中又得到了巩固。
活动指导:
一、定名:报纸应有一个响亮醒目、新颖动人的名字,报头设计除书写报名外,还得写上期数和出版日期。
二、组稿:稿子是报纸质量的保证。写稿要注意内容的覆盖面,
避免内容单调,文体也要多样式。稿子应在“新、准、短”上下功夫。新,即角度新,构思巧,开掘深;准,指文章观点、知识的正确无误;短,即文章短小精悍,文字简洁。
三、排版:排版先要有总体设计(框架),如是两版,先确定各
版内容,一版之中,按内容主次长短妥善编排。版面变化力求多样,不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篇抄完接一篇,更不要一横行抄到底。一行过长,不仅版面呆板,也不宜阅读。总之,要注意均衡、穿插、避让。为了使内容更集中醒目,除标题外,可设置些小栏目。
四、誊写、美化:书写要注意文字的规范化,不写错别字和不
规范的简化字。标题如篇幅许可,可加注汉语拼音。报纸可适当美化,标题书写仿宋体或美术字,文章与文章之间适当加些简洁的花边,空白处点缀些图案角花。但报纸仍应以文字为主,不要喧宾夺主。
分组实践: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分组讨论确定小报的名字、主题。然后分
头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材料,把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去繁就简,编写成适合小报用的文章。接着分组设计版面,版面设计好后请家长或老师作指导。最后在誊写、美化。
点评手抄报:
学生把手抄报交上来后,教师先把这些手抄报进行分类,分出特等
奖、一、二、三等奖。然后把这些小报投放到大屏幕上逐一请同学们评一评。找出小报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
展览手抄报:
手抄报讲评后,把这些小报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墙上,仅供学生游览、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编报的兴趣,提高学生编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