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及教学建议
【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共3篇文章,主题为“感悟人生”,所写的内容有扫路人、哲学家和他的弟子、雪松,有人有物,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另外,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以“成长的烦恼”为内容的习作,单元的最后安排练习5。
《天游峰的扫路人》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我”登天游峰时与一位扫路的老人相遇,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老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折服。平凡的工作岗位可以作贡献,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带来快乐。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伴着作者回到住地,也回荡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耳际。《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山谷中的谜底》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一种生存的智慧: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骤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分号的用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感受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特征。
5、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关键句的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6、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
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天游峰的扫路人 2
最大的麦穗 2
山谷中的谜底 2
习作:成长的烦恼 2
练习五 3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单篇教材解读】
一、文本解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有三个:“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意境深邃,注重生活感受,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本文以“我”的活动为线索,描写“我”偶遇扫路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尤为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老人的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第二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同时也烘托了老人工作环境的险和工作的艰难。课文中对“人”的描写,除了扫路人的直接描写,还写到了“游人”,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
人生是什么?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肤浅。他们缺乏人生经验,对人的思想心态历程理解不深,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把握语言、触摸语言和感悟语言,在一定的情境中,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进而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教师把握好本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的特点进行听、说、读、悟、写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课文人物的语言中,感悟深刻哲理。
二、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以往我们容易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或者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比较随意和简单。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十分重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这样几项工作:一是识字。本文有六个生字,其中“削”为多音字,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进行不同音的字义辨析。其他几个字可以让学生说说怎么记。有必要的话教师还可以板书示范,引导学生写好字;二是在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出课文的分段,让学生概括每一逻辑段的大意,并且用比较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给学生一定的质疑空间,让学生提出想知道的或者初读以后还未曾明白的问题,其中包括词语、语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师在做一定的分析整理后再让学生读,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主要过程:
(一)谈话揭题,提出问题。
(二)提出要求,朗读课文
把课文的每一句话读通顺,读流利,没把握的可以请教别人,会了再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三)给出段落,概括大意
这篇课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节);第二段(第3节);第三段(第4—12节)
自读课文,用一两句比较简洁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在高年级段继续加强和巩固概括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再读读课文,围绕提出的问题“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思考,一边读一边做记号、做批注。
(五)巧记生字,示范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把握五个层次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体会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对话——与课题对话
1、指名读题,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强调地点“天游峰”;强调人物“扫路人”;强调地点和人物“天游峰”“扫路人”)
2、天游峰是怎样的?扫路人又是怎样的?到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二)第二个对话——与天游峰的对话
1、读读自己所划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朗读指导同步进行: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3、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在内容或写法上,你喜欢这句话的什么?(体会动词“抛”,体会比喻和夸张手法运用的恰当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