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江苏专版)14B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26 10:29:31

[时间:45分钟  分值:36]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

移民作家奈保尔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身份

奈保尔出生于印度,但印度无法成为奈保尔精神的家园,因为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文化心理上那个国家对他来说都太遥远了。而另一方面,奈保尔对于特尼尼达那个殖民地社会的认识也无法让他在此找到文化的依靠。

一个人在年幼时期所受到的母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容易在自然认同的心理植入文化的种子,从而形成文化雏形。如果在地理、政治等条件不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文化心理将得到加强,从而形成比较持久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我们把这个早期的文化摄入期,叫做文化心理的哺乳期。

这一切对于幼年的奈保尔来说,是有着必然的影响。但毕竟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特尼尼达毕竟不是真正的印度,奈保尔所受到的印度文化的影响也就具有了间接性,在他文化的哺乳期,留下了较大的可变空间。

奈保尔在远离印度,愤然抛开特尼尼达的一切之后,这个苦苦寻求精神家园的寻根者却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依靠。这个暂时无法自我确认文化身份的空心人处于文化心理悬挂的状态之中。

文化身份无法得到确认的奈保尔在帝国的土地上挣扎着生活了下来。这个过程是长久的,他内心的痛苦也渐渐随着这个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变化而减轻,这种变化就是文化心理置换。就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被另一个家庭收养,开始的时候他是不愿意的,不习惯的,努力地想找到原来的某种依靠。但当他发现这一切已经变得不可能的时候,他开始适应了下来,按照新家的一切规矩和原则开始新的生活。于是,他接受了帝国的价值观,戴上了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文明的眼镜,充当了西方殖民文化的辩护人。

完成了文化心理置换的奈保尔用西方文明和帝国文化为他准备的那副眼镜观察他曾经的祖国。结果这趟旅程让他惊讶地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尼尼达原来是个半生不熟的社会,中美洲的人丑陋得无法形容,那里除了自然风光没有任何值得人们称道的东西。

在西方得到一些喝彩之后,奈保尔将这种鼓励带到对其他社会的描述中去。他看上了非洲,主要是那个地方与他的故乡特尼尼达有着相似的遭遇。在其代表作《河湾》这部作品中他再次使用了嘲讽的手段,借萨林姆在非洲的经历,对那里的社会进行了康拉德式的描述。在他看来,非洲成了毫无文化的丛林社会,无休止地复制殖民者文化的社会,政治上独裁,精神上盲目崇拜的魔域。

这样一来,他的作品在第三世界(包括在印度和特尼尼达)引起极大的抗议就不足为奇了。

1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移民作家奈保尔一生文化心理的三个阶段。(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段写到了十几岁的小孩被收养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节,作者为什么说他的作品在第三世界(包括在印度和特尼尼达)引起极大的抗议就不足为奇了?请简要分析。(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

高铁要坚定科学发展既定轨道

810,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铁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并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织安全评估。根据新的运行方案,高铁降速50公里开行。

频出故障,特别是7·23事故的发生,暴露出高速运行下的隐患。事故原因尚待查明,此时降低运行速度,既是对未知风险中人的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在增加安全冗余的前提下,提高技术管理,积累运行经验。作为一个新型的、复杂的大系统,高铁包含的固定设施、移动设备、控制系统、运营管理等子系统,无疑需要足够的磨合。循序渐进的方式,既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世界各国高铁在磨合乃至挫折中不断前进的普遍经验。

当然,很多人还是希望,现在的降速,是为了更好的磨合,更是为了促进将来的安全提速。就在7·23事故后,仍有不少人继续选择高铁,甚至还有人憧憬: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再快些便捷些。事实上,更好、更快、更强,这是人类对文明进步的共同追求。而已经展现了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高铁,正让更多国家和人们坚信,其未来如同当初的飞机一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化。这对于铁轨上的中国来说,尤显重要。

时代在义无反顾地向前走。试图回到绿皮车时代,那是一种退步,也不可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和选择。中国需要现代化高铁,这既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未来的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无法容忍以生命为高昂代价的畸形发展,但因为一些事故就彻底否定高铁,也是因噎废食。7·23事故付出的沉痛代价,反而让我们更加坚信: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是何等重要和急迫。今天高铁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隐患与不足,反映了此前过于注重建设速度而忽略科学发展的状况。缩短了运行磨合期、忽略了人员培养、滞后了管理手段和服务配套的协调跟进、轻视了大众对一项新技术的认同与接受……正是一些过时的观念、落后的管理、冷漠的服务并未完全与绿皮车一起退役,有的反而搭了便车,才制约着今日高铁又好又快地前行。………………………………【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