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江苏专版)15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26 10:30:08

[时间:45分钟  分值:5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

回望钱 学森

卞毓方

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积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无关、但也十分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黑板上写算式。光是能在脑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的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个同样繁复的问题?真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出自勤奋。钱学森的一位校友回忆:一个假日的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栋楼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也有着十分粗狂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发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更加令人喜爱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 你对选文末尾处这样的大师也更加令人喜爱一句话的理解。(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述。(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

生化学家邹承鲁

因为有糖尿病,几次提出想吃冰激凌都被拒绝。女儿最终还是给他买来了,吃完这杯他喜爱的甜美的冰激凌,83岁的邹承鲁心满意足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在南开中学和西南联大求学期间,邹承鲁似乎没有节假日,整天沉浸在查阅文献、思考问题和撰写科研论文之中。为人师后,有一次一名学生准备发表一篇论文论文中涉及的数据比书本上列出的数据高出了一倍。他苦苦思索,在论文发表前,突然发现数据之所以高出一倍,是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正是因为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他才不敢对科学有丝毫懈怠。

上个世纪60年代,邹承鲁作为主要参与者,共同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成果,使他成为中国生化科学界的权威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他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有人为他惋惜,他说,做研究的时候就没有想得奖的事情,为得奖而工作,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

邹承鲁最大的憾事是各种政治运动使他在科研上的时间太短,否则或许可以做出更多的事情。他无法逃脱时代给他的局限,所以晚年一直在追赶时间的心态下工作。先前没有安定的研究环境,如今有了,科学界却刮起了浮躁之风,所以他着急,所以他批判。………………………………【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