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优化演练智能闯关高考语文(1)及答案解析.doc
巩固跟踪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间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祖 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祖先们走了,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祭奠怀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地进行叩拜,当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一系列祭奠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趁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树梢,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 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于孙。
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粒粒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的生命。学科网
(选自《沙地》,有删改)
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然后据此分析第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可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两方面加以分析概括。
答案:精选坟地的典型景物细加描绘,以欢乐之景衬托惋伤之情,烘托祖先们的寂寞,为下文写祖先们的复活、不再寂寞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杯咖啡永远热
刘心武
因为城里家事烦冗,多日未到乡间书房。那天抽空去了,还没走近,就发现书房外的小花园呈现荒芜状态,灌木长疯了,玉兰树被牵牛花的藤缠绕,野草丛生,仿佛提醒我今夏雨水是如何丰沛。
走近栅栏,吃惊不小。实际是我让里面的一个生命吃一大惊。那是一只猫。它吃惊,是因为不曾想到我的出现。我吃惊,倒不是因为在意野猫进入我的小花园,而是瞬间以为那是一种灵异现象——难道,狸狸竟然复活了吗?
我家两只爱猫,一只纯白蓝眼长毛波斯猫,一只脸部和前后身花狸其余部分纯白的短毛猫,前者名睛睛,后者名狸狸,前些年相继去世后,都以锦匣葬在了这小花园里。眼前的这只警惕地趴伏着瞪视我的花狸猫,酷似狸狸啊!它怎么不马上跑开呢?啊,明白了——我发现它身后有四只小猫,显然,那是它的子女,大概还没断奶,作为一个母亲,它不能丢下小猫自己逃开。我更加吃惊,因为那几只小猫,两只纯白,一只浑身花狸毛,一只与母亲相同是身上除了花狸毛还有纯白部分,这就说明,它们的父亲,应该是一只纯白的公猫,呀,难道睛睛和狸狸全都复活,而且婚配,在此产下了后代吗?
我蹑手蹑脚离开小花园,绕到另一面进入书房,立即往城里打电话,告诉老伴所看到的异象,她激动不已:“你怎么光看到狸狸,睛睛呢?”我跟她说:“我们的睛睛、狸狸应该还都在地下安息,你别忘了,它们都是公猫。一定是有只酷似睛睛的公猫,跟这酷似狸狸的雌猫,生下了四个宝宝,而公猫对小猫不负责任,早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剩下猫妈妈带着猫宝宝在那小花园里安家。不过,巧合得实在神秘!”老伴感叹之余,立即给我几条指示:“不要吓走它们!不要清理花园!立刻去给它们准备猫窝、猫粮和饮水盆!”我很快一一落实,可喜的是猫妈妈看出我的善意,没有带着猫宝宝转移。
入夜,我从窗隙朝外望,不见小猫,但猫妈妈在吃猫粮,心中祈盼它们能长久在花园中定居。用音响放送出柔曼的曲调,我在落地灯光圈里翻阅女作家苏葵寄给我的散文集。苏葵多次到世界各地“自由行”,我非常羡慕,“自由行”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以及兴致和体力自不必说,最好还具有外语对话的能力,苏葵不仅这几个条件全都具备,还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支绣花针似的笔。我最欣赏她抛开一般游记介绍名胜古迹或做些中外对比的套路,而从“凡景”“琐事”里勾勒出人情之美的那些细腻舒缓的文字,比如她写到佛罗伦萨小巷中一对老人牵手同行停下轻吻的场景,感悟人生中“相依”的易与不易。苏葵把这个集子命名为“咖啡凉了”,在最后一篇文章里对世道速变发出惆怅的喟叹 ,我虽有所共鸣,却不由得产生了逆向思维。
我在灯下想到窗外“复活的狸狸”,想到狸狸的来历。二十一年前,我遭遇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这挫折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一条“刚刚收到的消息”向全世界昭示,并且刊登在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版。[注]我作为主编理应为杂志惹的祸担负全责。 确实有许多杯咖啡立马凉了,甚至凉咖啡也被拿走了。这很正常,不应抱怨。但就在这样的时刻,有杯热咖啡送到了我的眼前:同事带来一个纸盒,说是杨学仪师傅送给我的,纸盒里是一只幼猫,后来被取名狸狸。杨师傅知道我爱猫,知道我在遭遇挫折后心烦意乱,家里又走失了爱猫,他就用送猫来表达他的安慰。
那时杨师傅已因病休养。他在杂志社为主编开车,几年里是越开主编年龄越小,先是接送李季,李季六十多岁,比他大,后来是王蒙,五十出头,比他小,到我坐进车里时,他奔六十而我只有四十四岁,开始我们俩都感到尴尬。他为王蒙开车时,西服革履十分气派,而那时的王蒙穿着还很随便,有时到了某场合,他下了车,人家就簇拥上去把他当主编往里迎,他忙摆手指向王蒙,竟还有人坚持觉得他就是王蒙而在幽默。我不记得是在哪一天,经过我们双方努力,杨师傅跟我说:“咱爷俩可以交朋友了。”他竟为惹了祸的朋友送来了无言的温暖。那以后没几年杨师傅因病去世。………………………………【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