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体会语句含意考题破解)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提高).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21 14:40:57

第二节 体会语句含意考题破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 在第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

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

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永远的家园,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

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

批判。

解析 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的

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

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答案 BE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

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

伸和延续。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乡村可

以为我们提供粮食。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

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目标对应题】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1)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

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2)(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

了生气。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

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

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的。它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

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说教束缚;它是生存意义的象征,

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

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倾听滴水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神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你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