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提高).doc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板块一 传记阅读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俄罗斯之狼
余 杰
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
②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1924年脱稿。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杀与被屠杀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③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布尔加科夫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
④1937年,斯大林对文艺界的清洗达到了一个高潮,先是对肖斯塔科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进行严厉的批判,然后将中央主管文化的领导人,也就是迫害大师们的打手们送进集中营。当局邀请布尔加科夫参加一次对作协前领导的批判会,布尔加科夫坚决地拒绝了:“我不会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这一立场,是对迫害本身的蔑视和反抗。布尔加科夫看到:“人的本性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恐怖、强制和各种各样的暴行,都无济于事。”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则对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超越性。他是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可以说,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的鲁迅”。
⑤布尔加科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9年,写了一本关于斯大林青年时代的剧本《巴统》。这件事让他颇受诟病,因为与他一生的立身行事大相径庭,所以后人把它当作“一个猜不透的谜”。我想,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实中的魔鬼比他小说中的魔鬼要残暴得多。
⑥
⑦而小猫小狗们依然欢快地蹦跳着。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布尔加科夫无声无息地从世界文坛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他逝世26年之后,他
的作品《白卫军》才出版,他终于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大师,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的声
誉。
B.能够坚守这样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
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说明布尔加科夫有着正直、坚韧的天性,保持了一种
优秀、高贵、有尊严的不被某些中国作家理解的文化人格。
C.布尔加科夫不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
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迫害者,使用强制手段和暴行无济于事。
D.作者认为面对迫害,布尔加科夫没有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在生命的最
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没有被历史扭曲和吞噬。
E.本文通过对布尔加科夫一生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以及其为人的记述,高度赞扬了一
个伟大作家不屈的人格,批判了时下一些中国作家的媚骨及追名逐利的思想。
解析 A项与原文不符。《白卫军》在俄罗斯本土出版前,他已成为第一流的大师,只是
《白卫军》的出版让他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另外“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的声誉”也不对。
C项“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错,原文“布尔加科夫不去批判以前的迫害者,是他对
迫害本身的反抗,是对专制者和专制制度的一种抗争”。
答案 AC
2.作为“俄罗斯之狼”的布尔加科夫,他的“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小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
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②他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杀,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
死亡”。然而,他挺住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
③遭受严厉的批判时,始终有清醒的头脑,蔑视和反抗独裁者的迫害,在绝望中为绝望
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
3.文章在表现布尔加科夫时,写到“鲁迅”和“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有什么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来反衬布尔加科夫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
创作原则的“狼性”。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对时下一些中国作家没有坚定立场和创
作原则的批判。③作者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布尔加科夫和鲁迅的相同的人生境遇,突出
表现了布尔加科夫的精神境界。
4.作者是如何理解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的?你是否认同布尔加科夫这一
创作选择?联系你熟悉的作家,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布尔加科夫是在两极中挣扎,一方面要获得生存的权利;另一方面,
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创作原则,放弃自己的“狼性”,不想写纯粹的献媚之作。在这二者
之间他找不到立足点。
观点1:认同。作家也是普通人,面对困境,也想获得生存的权利,所以,布尔加科夫
的选择无可厚非。理由:作家当然有作家的使命,但作家也是人,应该享有做人的权利
和尊严。鲁迅与封建专制统治者、反动派的斗争是残酷的,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
经常在躲避,“躲进小楼成一统”,使反动派无可奈何。在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
来迷惑敌人,蒙蔽敌人的眼睛。可见,无论是生活还是斗争,作家首先还是要保护自我
生存的权利。
观点2:不认同。作家有独特的历史使命,一个作家应该有所坚守。理由:作家要有自
己的创作原则,不屈从于政治,也不屈从于暴行和迫害,要有超越性,对人类历史中的
善恶之争作深刻的反思。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是如此。“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有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高洁情操,尽管被奸人所害,仍然坚守自己的人生追
求。当自己的理想追求无法和现实调和之时,他毅然投身汨罗,以死明志。正是这样的
作家、这样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乐知高山遇知音,心齐东海有大爱
齐东海从小就喜欢音乐。
一把口琴,让他的童年充满阳光和憧憬。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是学校文艺方面的骨干,协助老师组织每班同学在周会上的表演。他弹钢琴、做指挥、唱由聂耳等创作的进步音乐《大路歌》、《毕业歌》、《送别》等,还表演话剧。带着对音乐的爱好和执着,齐东海考取了北洋大学,那时他依然是大学的音乐活跃分子之一。他回忆说:“这期间的教育是我人生成长中最值得怀念的阶段。这个时期,不仅培养了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基础。”
鉴于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中外杰出科学家、艺术家极好的音乐造诣,
他编写了《交响乐知识与欣赏》、《走近交响乐》、《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等教材,10年间,有近6 000名学生选修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与困难做斗争的顽强意志,通过音乐启迪学生智慧,拓宽学生人生视野。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1999年,在团委、学生会等配合下,齐老师还组织有器乐演奏特长的学生,组建了学生管弦乐团,举办纪念贝多芬、莫扎特、冼星海等诞辰、逝世周年音乐会40多场。
为推动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歌咏活动,
2008年,学校教务处和党委统战部为齐东海从事音乐教育10周年举行了座谈会,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理工科院校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音乐教育。他被誉为“大连理工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带头人和音乐教育家”。
(选自陈肖东《记音乐教育家齐东海教授》,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北洋大学期间的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齐东海
教授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也为他以后的爱乐之路打下了基础。
B.像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极好的音
乐造诣,这充分说明,音乐培养了人的创新能力。
C.齐老师开设的《交响乐欣赏》选修课,浓缩着交响乐的魅力和作曲家的人生精华,
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交响乐的爱好和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如何做人。
D.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说的“你们应该为有像齐东海教授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这句话,
高度赞美了
E.这篇传记以平实的语言,表现了齐老师热爱教育、执着音乐、敢于创新、并为此努
力终身的高尚品质。文章主旨突出,结构清晰。
解析 B项说“音乐培养了人的创新能力”有点绝对化,文意为“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
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意义重大”;D项说“培养音乐人才方面”不对,文中无此
意。
答案 BD
2.为了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精神以及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齐东海教授
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分条加以概括………………………………【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