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形象类考题破解)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提高).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21 14:49:03

第三节 形象类考题破解

角度一 人物形象或性格归纳

一、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错 位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到人工湖冲凉了。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从他面前驶过。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吊车、人群、湖面……

晚间本地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决定将这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萎顿、眼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决定顺藤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一些人不但没结账,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吧。

他愕然。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说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那人就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全让人抱跑了。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小灵通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和俺们?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他点头,说: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地赔个不是……”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突发车祸时,很多人围观,还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

明素质的缺失。

B.小饭馆的老板虽然救了人,但对自己的损失斤斤计较,俨然一副小商人的嘴脸。

C.小说题为错位,意为下里巴人在灾祸面前奋不顾身救助他人却遭怀疑,表

现了作者的不平之气。

D.农民工在关键时刻勇于救人,而且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精神可贵;但他们不太

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他们遭人怀疑的原因。

E.作者写通讯员经历的对农民工怀疑——调查——愧疚——尊敬的过程,意

在表达农民工值得尊重,社会应尊重农民工的愿望。

解析 CE两项对小说理解准确。A很多群众围观不能简单归入是道德缺失

其余正确。B项对小商人的评价错。D项正是作者通过小说要呼吁的问题:我们不能以

身份、以貌取人。

答案 CE

2.分析下列①②句的作用并解释句的含意。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社会一般人对农民工误解之深:优秀通讯员尚且如此,一般人就可想而知

了。

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突出对饭店老板的怀疑。这时的优秀通讯员也和常人一样以貌取人,便于表

现主题。

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个人的疑虑,表明他们不太相信电视台的记者会如此热情地招待自己,可见他

们平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目标对应题】

3.请简要分析三个下里巴人共同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们社会地位低,生活窘困,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但他们是

救人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在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自告奋勇,挺身而出,不计回

报,不计较得失,体现出质朴善良的品质。

4.小说描写了三个下里巴人在轿车进人工湖后,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

为蟊贼的故事,最后误解虽被解除,但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请你谈一谈他们有如此

遭遇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城市居民长期以来面对穿着邋遢的农民工往往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以貌取

人。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生活窘困,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

解与尊重,一旦遇到失窃事件,有些人便会怀疑他们,认为他们人穷志短。有些人素

质确实不高,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严重遭遇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

文明素质的缺失。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农民工有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但无论如

何不能以偏概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13……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

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

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

),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

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

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

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解析 B项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朱丹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

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

的挚爱。D项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

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