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点评2008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网  来源:教育文稿网  发布时间:2008-11-15 08:20:59

语文科目考试考生整体情况:

  今年语文科的考试总的来说是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内容高度吻合的。另外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的分布情况和去年也有比较强的一致性。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平稳的态势,对学生高考是有好处的,因为第一天第一科考试学生难免有一些紧张,但是一打开卷子看到这样的,尤其今年答卷形式又有变化,学生在试题上看到和自己平时模拟练习大的方面比较接近的题目,学生就容易把紧张的心情舒缓下来。所以总的来看,我觉得这份试卷还是比较平稳、比较规范,但是其中有些题也不乏新意。

  2008年语文考题的创新点:

  比如第一道题考字音字形的题目,过去是用两道题来考,现在合在一道题里,它的意义在于去年北京市只考了字形,没有考字音,这样有的学校老师同学复习的时候觉得这个字音到底应该怎么办?今年试题里面把字音字形合在一道题里面考,实际上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命题还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大家还是应该全面复习。但是字音字形合在一起,是不是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呢?其实并没有。

  那么把字音字形合在一起考,实际上这个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就是在字音字形上任何一个你发现有错误的地方,排除这个选项就可以了,有些很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就能排除了。D这一项为了让同学们降低难度,给了两个错别字,这样的话,学生整个做下来这个题就不难了,所以有新意并不意味着题目的难度会增加。

  文学常识题出新:

  第一大题还是比较有新意的,就是曾经提到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今年是有4句古代的诗文,每个诗文里面都对照着一位文学家,让考生来判断一下,这句诗文当中所对应的那个文学家是谁。其中有一个铁板铜琶这里面给两个文学家让同学来讲,一个是苏轼,一个是辛弃疾,有的同学一看就选了苏轼,结果就错了,如果仔细一看,“继东波”,一比较,那还是应该选辛弃疾才对,这些新意都是挺好的。

  文言文阅读创新点:

  今年文言文阅读里,它也有一些与往常不一样的,比如说文言文第6题,往常都是单音节的诗词,因为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但是今年换的是双音节为主,这个跟现代汉语接近,另外也换了一个角度,使得题目每年都有一点变化,这种变化给考生带来一种很新鲜的感觉,但是难度并没有增加。

  再比如原来考成分补充,现在把这个题换了,换成一个对文中句子,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有点相当于考一个翻译,不过不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写这个翻译,而是命题人把这个句子的意思翻译在那儿让学生判断一下翻译的对还是不对,但实际上也还是重在考察理解能力。

  因为这几年断句和翻译,断句单有一道题,翻译老没有考察的机会,这次文言文里面用这种方式把翻译能力的考察也来进行一下,使得文言文阅读能力整体考察更完善,这种有创意的做法也应该是很好的一种安排。

  诗歌鉴赏梯度拉开 文学作品阅读考察全面

  今年的诗歌鉴赏题是一道增加分数的题,也是同学们都着力下了工夫准备的,这首古诗选的是顾炎武的一首,这个10分的题就跟过去7分不一样了,7分就是两个题,两个小题,现在变成三个小题,这三个小题里面实际上存在着梯度,第一个小题是对诗中诗句的理解,采用选择题的方式,这实际上降低了难度,等于给学生一些诗句理解上的提示。第二个台阶就是对诗里面重点词句的含义的理解,对词语的使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进行考察,这就有一点难度了。

  到第三题就考对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做简要分析,这个难度就相对更大一些了。最后这道题难度就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答得出来了,但是这个也给搭了一个台阶。那就是说顾炎武这个诗风和杜甫比较接近,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这样的话前面搭了一个台阶。如果考生对杜甫这种成语顿挫诗风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掌握的比较好,那么他很容易联想到杜甫成语顿挫的诗篇,然后联想到顾炎武的诗风,把他悲怆这种风格加以分析,那也还是能够答出题目里面的要求。

  这种诗歌的考察在前几年里面,曾经在05年的时候有一次也是三个题目,题出的很漂亮,但难度比较大。今年这一次和那次比觉得难度上并没有像那一年那么难,但是今年的三个题这个梯度安排的比较好,由易到难,一般的同学也还在前面比较容易的题里拿分,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后面难度比较大的题里面更好的展示自己在这种诗歌鉴赏这方面的才华,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有展示自己水平的机会。因此我们觉得这种有梯度的题目也是今年考试里面一个有亮点的地方。

  今年的诗歌鉴赏和去年相比,我觉得在鉴赏能力的考察这方面,有比较大的提高。在文学鉴赏能力的考察方面,除了在诗歌鉴赏这道题以外,在第五大题也就是文学作品阅读这方面,也比去年有了很多富有创意的题目,从选文上来说是选了一篇钟敬文先生的《碧云寺的秋色》,碧云寺是我们北京一个有特色的景点,这篇文章学生读起来首先是不会觉得很陌生,会有一种相对来说比较亲切的感觉。那么钟先生的文章写的本身很漂亮,这些题出得也很有特色。

  文学作品阅读考察全面:

  这个特色其中,我今天着重想说的就是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既有理解性阅读能力的考察,也有艺术分析能力的考察,比如题目当中就问到了,说有一句话“他来的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然后有一道小题就问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做惊醒的字典的解词这样的考察,而是问他对文艺表达上的作用。

  这种题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现作者对秋色之美惊叹的心情,学这种题目对于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深刻地领悟这种遣词造句的美妙之处都有很好的考察作用。另外还有一道题问到了这篇文章当中大量的运用了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么样的艺术效果?从设问当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命题人明显的是把思考的方向引向了对于艺术分析能力的考察,让学生去体会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它在文章当中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一种考察方式,我们觉得就使得广大的中学老师能够明白,在高考的文学作品考察方面,要注重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艺术分析能力的提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今年的文学作品阅读的题目确实是很好的。

  语言运用主观题的新尝试:

  我觉得还很有新意的一个地方就是在语言运用的这个主观题里,这个语言运用的主观题历来是高考试题当中的一块试验田,命题人一些新奇的思考,一些在命题方面探索,常常是在这个大题里进行摸索,进行尝试。在今年的题里面它体现了一种北京语文高考关注现实,不是消极的回避社会热点,而是用一种积极干预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来谈自己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里面两道题一个题涉及到汶川地震,因为我们大家都难以忘怀5月12号2点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的这场里氏8级的地震。这是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不是人为的政治事件,因此它引发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遭受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一种关切和同情。面临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的自然灾害,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因此画面当中的停在2点28分那支残破的钟表,宣示了这个令世人瞩目的,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伤痛的那个时刻,那么每一个考生当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的时候,他不可能心里面是平静的、悠然的,他肯定会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