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考诗词作答的几个误区 临考指导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14 07:37:18

平时,无论是自己读诗词,还是老师讲诗词,特别是老师跟同学们总结诗词鉴赏的经验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帮大家总结一些阅读鉴赏的规律,比如,根据意象来鉴赏诗词,凡是看见什么意象,就是抒发什么感情等。这很容易使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形成习惯,产生定势。诗词鉴赏如果一旦形成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就很有可能在鉴赏时出现偏离或错误,这对我们在考场上鉴赏作答诗词题是很不利的,我们必须加以警惕。


    误区一:见“乡梦”即抒思乡愁情。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的确确有很多诗词,在其中写到“乡梦”字眼时,确实是在抒发一种思乡愁情,表达作者的离乡之愁之苦之痛等,这可以作为诗词鉴赏时的一条经验,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将其绝对化就很有可能出现错误。比如,2009年高考上海卷的诗词鉴赏题,就出现了很多同学误答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2009年高考上海卷)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很多同学在鉴赏画线句时,参考了末尾两句“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特别是看到最后一句“近来乡梦不多成”中的“乡梦”字眼时,就武断地判定作者抒写了一种思乡愁情。此诗有没有思乡愁情呢?我们不妨探个究竟。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诗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  “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 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 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
    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至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根本就没有思乡愁情,所以,答含有思乡愁情之意,就完全答错了。


【参考答案】16.“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误区二:见“梅花”即寓坚贞高洁。
“梅花”也是诗人常写的事物,当然可以作寄寓坚贞高洁意义来理解,但也不要形成定势,形成定势也是不能准确答题的。如: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2009年高考浙江卷)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同样,在回答第23题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答出了“体现了作者坚贞高洁的情感”。但实际上,体现的只是作者的一种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没有具体定位在“坚贞高洁”意义上,这是由于我们思维惯势而添加出来的。


    误区三:见“月亮”即表思念怀想。
    月亮是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意象,但我们也不能一见月亮就说,这是在表达思念怀想的感情。如果这样,也很容易出错。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年高考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因为“半峰残月一溪冰”句中有“残月”字眼,所以,有些同学在回答以上两问时,都把“思念怀想、怀归、怀亲”的意思概括进去了,这样惯势地作答,同样是错误的。


    误区四:见“杨柳”即含惜别留别。


    我们的思维惯势是,似乎写到“柳”即谐音“留”,就含有“惜别留别”之意,这也很容易出错。如: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