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标点符号使用的几种易错现象 高考语文复习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14 07:46:57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种标点符号都有其具体的用法,但每一种标点符号又不是孤立地使用,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混淆它的使用。下面几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做题易错现象,希望对高三学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1.句号与逗号的混用
    句号与逗号的区别其实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句末点号,一是句间点号。如句间无明显界限时可混用。如:
    例1.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网站由于受到不明来源的恶意攻击而无法正常使用,工程师龚道成向记者透露:“攻击主要来自日本,也有一些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
    此句第一个逗号也可改为句号。
    但一个句子如果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后则应用句号作结,不能用逗号。如:
    例2.梦想长大以后要做一只存放永远用不完的钱的箱子,让我的父母我的亲人不再劳累,过幸福的日子,因为我欠父母的太多了。
“过幸福的日子”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因为此处表示一个梦想的内容已表达结束。
    2.问号与逗号的混用(1)当一个句子有连续问时,则应在每一问后用问号,不能用逗号。如:
    例3.“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此句属连续问,应将前面三个逗号改为问号。(2)当一个句子是选择问时,则应在最后一问后用问号,其余则用逗号。如:
    例4.事是你做呢?还是我做?
    此句属选择问,应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3)当一个句子既有选择问又有连续问时,则应根据前面所讲的方法合理选用逗号与问号。如:
    例5.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别有原因?我们是漠然处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
    从意思上分析,本句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二句是一方面,三、四句是另一方面,且它们内部关系为选择句。第二、第四个问号均属一个选择句的结束,仍为问号,根据选择问选用标点的规律,应将第一、第三个问号改为逗号。
    3.句号、问号的混淆
    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的停顿,一般用于陈述句的结尾,而问号虽也是句末点号,但一般用在疑问句或反问句的末尾,要根据句子整体语气去判断,切不可断章取义。如:
    例6.他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
    此句虽有疑问词,但属句内部分疑问,整体语气为陈述句,故应将问号相应改为逗号和句号。
    4.双冒号使用不当
    冒号用在提示语的后面或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冒号提示下文一般要提示到句号处。当一句话中出现冒号套冒号时,前一个冒号应改为句号;如不能改,则把后一个冒号相应改为分号或逗号,如停顿时间较短,也可去掉。如:
    例7.按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已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女干部40岁以上不招聘,45岁以上不培养,50岁以上不提升重用。
    此句第一个冒号领起的内容包含第二个冒号领起的内容,根据规律应将第一个冒号改为句号。
    例8.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此句第一个冒号领起的内容包含第二个冒号领起的内容,但第一个冒号在此处不能改为句号,根据规律应将第二个冒号改为逗号或去掉。
    5.括号的使用
    括号是对行文的注释,分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在句子行文中间出现的括号前后标号较为容易,括号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前半括号之前不用任何标点,后半括号内(除问号和感叹号外)不用任何标点。难点是句末括号,依据具体情形它又分为句末括号和句外括号。判断其依据是看括号里的内容是解释整个内容的,还是解释最后一句话或其部分内容的,如括号内容是解释后一分句或其部分内容,应将句末点号移至后括号后面。如:
    例9.辛弃疾的词是多用典故出名的,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此句括号里的内容是解释后一分句五个典故的,故应将括号里的句号移至括号外。
    例10.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见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该句结尾括号中的内容是解释整句话的,所以括号应放在句号之后。
    高考试题中的绝大部分题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标点符号种类虽然繁多,但只要我们结合句子内容,弄清它的功用,每一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笔者所举的上述标点使用过程中的易错现象,实际上还是学生在做题时没能从句意上去辨析,对似是而非的地方把握不透,只有掌握规律和方法,才能巧妙自如地解答每一道试题,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