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评析及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意见
一、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评析
2010年的江苏高考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已降下帷幕,通过对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认真研究和将之与近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纵向对比分析,我们发现:2010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在近两年“求稳”的总体格局下,虽出现了一点小的变化,但总体上命题仍然紧扣《考试大纲》,没有出现特别偏、特别怪的题目,试题难度适中,绝大多数题目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较理想的区分度;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一以贯之,许多试题更贴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更贴近时代生活、更能体现创新精神,符合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的总要求;同时,试题主观题分值从去年开始不断加大,这种趋势预示了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的提升,也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性质更加贴近母语本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现从三个方面进行进行具体评析:
1.稳中求变 与时俱进
今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以 《考试说明》为指南,基本袭用了往年的试卷结构、试题题型、知能考查点,以保持高考的稳定,但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稳定中又小有变化。首先取消了选做题,改变了08、09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择一选考的命题模式。这对考生来说是一大利好变化,考生可省去选择时间,专心阅读与答题,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过去因两类文本试题难度系数不一而造成的得分差距,更好地维护了高考公平性这一根本原则。在题型设计上,第4题语用题虽采用了传统造句题的考查形式,同时还考查了文学常识;第9题在考查考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基于对当前文本内容理解而进行的对名句的考查;文科加试题第20、21题一改传统的内容概括,两道题都是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从这些变化可见,高三语文复习要引导学生尤其是选史方向的考生加强文史知识的识记和名句的积累。语音题的考查也一改往年多音字和形近字并举的特点,考的全部都是多音字,并且增加了难度,在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的基础上考到了声调的区别:A、责难、多难兴邦 (nàn)B、鲜活(xiān)寡廉鲜耻(xiǎn)D、披靡 、风靡一时(mǐ)。这种稳中求变的改革发展思路,既保证了高考的稳定性、严肃性,又顺应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
2.关注生活 融入社会
高考是教育教学的方向标,对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高度关注生活的特点,尤其体现在作文上。今年江苏作文题为《绿色生活》,这是一道生活气息浓烈的作文题:“绿色”作为一个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中,无人可以逃避。“绿色”限定“生活”,限定了生活的内涵,限定了写作的范围。质言之,今年江苏的这道命题作文,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关注和谐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尘世生活,关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家园。根据这一命题,考生既可以用优美的笔调写景抒情,来表达对宁静和谐、生机盎然的纯天然的绿色生活的赞美向往之情;也可以在更高层次上立意,面对现世的浮躁与喧嚣、生存的压力与竞争,反思个人的幸福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情趣,表达自己以或乐观纯净、或积极进取、或安贫乐道的姿态立身处世的现实态度或人生追求。纵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遍览今年全国各省市18道作文题,平心而论,今年江苏的这道命题作文应是很不错的。《绿色生活》站在时代的前沿,综合了江苏前几年作文命题的理念,既强调道德、精神、意志、品质的修行,又引导考生要有关注现实生活的人文情怀。另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保老人”、“城市的健康发展”等,无不贴近当今社会的热点,体现对社会生活的高度关注。高考现在已不完全是“象牙塔”,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高考的要求。
3.回归课本 注重迁移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回归课本的特点非常明显,这让广大语文教师感到欣慰,不再感到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课本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了,不再认为课本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词语的读音、几个成语的意思,指导、督促学生将规定篇目背得烂熟于心就行了,而是要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分析学情,钻研教法学法,踏踏实实地做好语文教学的基础工程。2010年江苏高考所考及的文言实词大都能在日常所学课文和学生应知的成语中找到对应点。如“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字“出嫁”这一义项见于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项脊轩志》中的“吾妻来归”句,“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中“著”字“彰显”这一义项见于初中语文教材《隆中对》“信义著于四海”句,“庶几”在文中是“希望”的意思,而这一意思早在要求识记的初中教材《出师表》中就出现过:“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文言文翻译第一句“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其前半句作为一个省略句加状语后置句,是初高中文言篇目中习见常闻的;后半句的句式更与初中语文教材《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句完全相同;“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其”在此作“自己”解,参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句。诗歌鉴赏第(3)题: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为“由眼前的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此种写法在 《唐诗宋词选读》的赠别诗中可谓俯拾皆是。总之,试题虽取诸课外,而考查的知能点大多见诸课内。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教好、学好第一遍,高考就大有可为。
毋庸讳言,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部分试题超出《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语文)》的要求。《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语文)》没有发布“安明告示”就在160分卷中贸然考查“文学常识”,而检测选史方向考生知识视域的文学常识( “《文史通义》的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也明显超出了“常识”的范畴,从而给中学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乱。(2)考点设置重复。如果说在“附加题”考查文学常识是在情理之中的话,那160分卷考查文学常识,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一份试卷两度考查一个方向,且都属于识记范畴,除了给人以叠床架屋之感外,还给人以高考命题草率而不负责任的印象。另外,“名句名篇默写”既已专题考查,诗歌鉴赏第一小题又考查,命题立意再好,也不免有考点重复之嫌。(3)选材欠当。如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溜索》,语言不典范,行文欠流畅,句子给人生硬感,给考生带来阅读的障碍;同时,个别画面太血腥,遑论美感。再如论述类文本《谈静》》(作者朱光潜)的文本主体文字竟然与2008年湖南高考卷现代文阅读“撞车”了,令不少师生大跌眼镜。(4)答案欠严密。如第3小题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其中第二个关键词“略施魔法”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能体现“反应过程”,似应改为“分泌催化剂”。而现代文阅读第14小题的答案也有些牵强。(5)提示语误导。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一直以“提示语+题目”的形式出现,命题者在“题目”前添加“提示语”的初衷是善意的,旨在引导部分考生选材立意的方向,但在考场考生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提示语的失当往往会对考生起误导作用。去年如此,今年亦如此,“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导致绝大部分考生写低碳,写环保,造成作文题材大量撞车,作文得分严重偏低。具体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