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1 08:33:41

一、了解考纲要求
古典诗词考查的对象包括唐、宋诗词,元曲小令等艺术形式。《考试大纲》规定,中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作了明确的界定: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事物、景物、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深层含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和表达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比兴、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品的主旨,即思想意义、人生意义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及其局限性)。

中国是诗的国度,小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过“红豆生南国”“床前明月光”,但随着成长,却日渐失去对诗歌的热爱。归根结底,小时候读诗背诗,是以一颗童心单纯地获得美感和艺术享受,长大了却变成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
其实诗歌鉴赏走纯粹应试的路子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兴趣、理解和感悟基础上。教师应设法带领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要进入情境,就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感知古典诗词遣词的丰富和造句的灵动,还要结合考纲、考题,带领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便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来鉴赏诗词。

二、高考真题盘点
主要结合2011全国各地、山东省近七年(自主命题以来)的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对该该板块的解题方法作一些探讨。这些高考真题尤其是全国卷和一些文化大省卷,选材精当,答案设计巧妙,有大家风范。
			

1201117套题
⑴、这17道古典诗歌试题选自八首宋诗,三首唐诗,两首明诗,另外古乐府、宋词、清诗、清词各一首。

⑵、鉴赏形象情感12处,鉴赏语言8处,鉴赏表达技巧8,评价思想内容7处。
2、近七年山东卷

⑴、这7道古典诗歌试题选自两首唐诗,宋诗、宋词、清诗、古乐府、近代诗各一首。
⑵、鉴赏形象情感6处,鉴赏语言5处,鉴赏表达技巧4处,评价思想内容1处。

三、解题思路探究
两次盘点可见,高考古典诗词试题的选材,早已超出早年唐诗宋词的范围,涉及诗词领域的各时代多种文学样式;而可以找到的便于出题的唐诗宋词越来越少了,唐以前的、宋以后的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鉴赏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成为全国各地试题考查的要点。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严重。尽管教材、教辅对诗歌鉴赏方法不乏系统的归纳,多是程序性的知识,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下面从高考常考题型及其答题思路的角度来谈一下我的看法,希望能在二轮复习时对学生答题有所帮助。
  
				题型一分析诗眼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可以是传递主旨的一句话。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
2某个词(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歌简析。
					

3、某字(句)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思路】
		

1、寻找关键词(句);
2解释字词的词(句)面意义

3分析修辞其效果
4整体评价炼字效果

【典型例题】
1
		2005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句义)。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修辞),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评价)。

2201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本指平铺的东西向另一侧卷起来(字义),此处从视觉角度(修辞),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评价);“吼,本指人或物发出很大的声音(字义),此处从听觉角度(修辞),写出骤雨声势之大(评价)。
题型二
			分析意境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大部分席位,这两类诗都要离不开景、境、情的有机统一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提问方式
常问及的是: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如诗词的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006年山东卷)本诗(词)的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某种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2008年山东卷)这首诗(词)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2011年山东卷)

【答题思路】
		
1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时令地点,什么景、物、人)

2理清景与、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动静、虚实、冷暖、点面,炼字、修辞,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典型例题】
					

1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niǎn):持取,捻弄
⑴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把握物象、理解景境),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体会意境的作用)。
2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岈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岈溪在滁州琅岈山。

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把握物象),营造了早春时节野外空朗疏阔又不乏生机的景象(理解景境关系),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体会意境的作用)。
题型三
			分析手法型

所谓的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注重表现艺术,融写景、状物、言情、明志于一体,从而构成了古诗词特有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析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对诗词内容的表达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高考检测频率较高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烘托、白描、用典、借古讽今、以及动静结合等。

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

1、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运用的理由;

3、总结该手法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或如何有效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典型例题】

12011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具体手法)通过回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处共同饮酒作诗的地点,(分析运用理由)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的情感)
2、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对比;(手法)以有声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些视觉,(运用理由)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艺术效果)
对偶;(手法)以折苇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运用理由)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淡雅(或幽静、清新)(艺术效果)(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题型四 分析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思路】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典型例题】

12011全国卷(适用地区: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答: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描写的内容)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手法)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情感)(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22011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布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上下片景物及作用)全词借助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情感)

题型五 任选角度型
【提问方式】任选角度

【答题思路】
1、选择诗词艺术特征鲜明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

2、按照所选角度的特点进行赏析。
【典型例题】
		

12011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春暮西园
					

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⑴表达技巧的角度:如拟人手法的运用,蝶知道春天即将过去,故今日都来菜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西园景色之美;(拟人)诗歌前两句描绘静态的春景,后两句描绘动态之美,动静结合写出西园景色之美。(动静结合)

⑵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朴素清新明快)也可抓住”“”“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炼字)
						
⑶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
雪尽胡天牧马还,
			回乐峰前沙似雪,

月明羌笛戍楼间。
			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
			不知何处吹芦管,

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题目带有较强的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不高


		⑴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字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落满关山情景,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满腔的怀乡情怀。李诗中一个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深切彻骨的乡思。
   
		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花落”而引发战士对家乡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⑶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题型比较鉴赏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有相同或相似点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比较中综合考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涉及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提问方式
1、分析两首诗(词)内容或写法的异(同),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2、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3、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

这种题目答案应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答题思路】

1、通读所给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手法;
			
2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3、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把握出题意图,即考查重点。
			
4、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例题】

 1200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把握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从相异角度分析)
22011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______,《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题,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题型
			点型
			

 对前人的评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自由、创新、开放性的题型,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提问方式常评价角度有:诗眼,关键词句,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等。


			1.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006山东卷)
2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007山东卷)

【答题思路】
1、援引对该诗(词)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评论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如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

2、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同意与否,应顺应命题者的意图);
3、回归原诗(词)阐述理由;

4、结合全诗总评(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
【典型例题】

12007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乎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⑴、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

⑵、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
答:⑴、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⑵、5分)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以上就诗歌的常考题型和答题角度,结合近年高考试题分析了鉴赏古典诗词的答题要点。其实学生的首要的障碍往往不是一些方法上的东西,而是看不懂,不喜欢。所以,我觉得即便到了二轮复习阶段,依然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兴趣永远是第一要义。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入,举办各种比赛,营造合作探究的课堂等来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文言基础知识仍然关键。

要保证学生能读懂字面意思,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在诗词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而且作得鲜活生动。读懂特殊的句式,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3、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夜雨”之时,需要点灯,连缀“十年灯”,就可以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再简短不过的六个词语,这一想象,就有了广阔的诗意的空间。
 4、培养正确的思维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怀

也有的诗,学生看懂了,依然不得分。这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判断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卢梅坡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诗有这样四个选项,A梅花不如雪花白,B雪花不如梅花香,C事物各有优点,D事物各有缺点。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说明事物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如果学生不能全面看问题,也选不准确。
读书,永远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工具。多读书,读好书;充分运用网络时代便利的多媒体条件,看新闻时事,看东方时空,百家讲坛,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等,都能帮助学生来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今年寒假期间于丹的视频《丹韵词音》中的“千古明月”“诗酒流连”“风雅田园”等话题,都带给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每天培养一点点,学生自然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陈子昂的悲慨,苏轼的旷达,陶渊明的闲适,陆游的气节,理解写景诗里赋予的情感,边塞诗征战诗里国运的兴衰,将士报国无门的愤懑,或对战争的厌倦,对安宁的平静生活的渴望。理解田园诗里作者闲适放达的人生态度,闺怨诗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里弥漫的愁绪,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