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赏析 苏轼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21 15:27:31

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注释

徐州——一作徐门。
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即乌鸦。
睢盱(suī xū——犹言聚观、喜悦之貌。
麋()鹿——鹿科动物,也称犴(hān)。古人因为它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名曰四不象
猱(náo——猿类,身轻捷善攀。

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从,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义。《易经·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悦之貌。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句意。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

  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

  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上片连用深红绿暗等色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虽未铺写谢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