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分享席幕蓉<乡愁>赏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6 17:12:34

乡愁

作者: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之不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蓉《乡愁》浅析

“夕阳将落未落的,暮蔼苍苍。心中总会有一种不安与恍惚的感觉。”似“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边是故乡。”似“举头是明月,低头思故乡。”似“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  台湾在这边,大陆在那边。”——“从别后,忆相逢,几回梦魄与君同。”

是啊!乡愁,亘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们抒情写怀,挥之不去,也写之不完的话题。但多年以来,离乡的游子们所抒写的内容除了是饱经沧桑而渴望回到温暖的故乡,除了是久出异国他乡而久久不能重温佳人团聚的个人苦闷之外,还有些什么呢?终于,席慕蓉将乡愁的意境扩大到“对已逝的美好事物的眷恋,或者是一种远古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在晴空朗朗的月夜,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意象“歌”,“月”。清远而又似乎就在眼前的歌,似一首“琵琶寻上说相思”含情默默之歌;似一首“正消疑,黄鹂又嘀数声”难舍难依之歌;似一首“歌嫡半,容我醉时眠”的思亲念乡之歌。一切都似曾相识却又那么熟悉,在这样一个夜声人静的时候,响了一遍又一遍。作为游子的席慕蓉怎能不思家?更何况眼前那皎皎的明月仿佛昭示着什么?自古以来,大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学者苏轼“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正合于当时袅袅上升,不断运动的月亮吗?辛弃疾“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此时此刻升上枝头的月亮,恰好反映作者的心境。用晏几道那句“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无山翠。”一片生机勃勃的词将他展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此作者跳跃的多么厉害而又激烈的心,似春江流水般深邃,旷达。

这首诗是在作者在阔别祖国大陆二十余年后创作的。而“故乡的面貌 / 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 仿佛雾里的挥之不去。”却是本文的中心,也是作者抒情写怀的源泉之所在。在这句诗中,作者巧妙的运用两个叫人难以琢磨的词“模糊”“雾”来形容故乡的面貌,可称一绝。“模糊”产生是视觉上的差错,加上突如其来的“雾”,故乡的面貌就更难言于表了。在这样一个夜色深沉的时候,作者本来可以看到眼前的景色,但随着故乡面貌的视觉干扰,眼前的一切逐渐模糊,正当要清晰的看到故乡的面貌时,突如其来的雾模糊了本来清晰而又模糊的景色——故乡的面貌。眼前茫然的一片,给我们的感觉是置身汪洋大海,没有光亮,没有气息,什么也没有。在这样一景,怎能不勾起作者的“粗暴”的行为呢?似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饮,拔剑四顾心茫然。”。“挥”字,巧妙的把眼前无可奈何,不断挥出雾中的痕迹,又不断被雾合拢,重复往返,使回环的景色表达出来。“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为伊消的人憔悴”。确实,作者将憔悴的面容传达出来。似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似李煜“剪不段,理不乱。”愁之深,爱之切。作者对故乡的那浓深,刻骨而又无法派遣的爱多么真挚啊!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看到一颗已伐的树,也许联想不到什么,但树在前人的眼中,却是历史,是沧桑变化的见征。“已见松柏催为藓,更闻沧海变桑田”,“白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决出蓬蒿”。时光易逝,故乡原有的面貌如长江流水般绵绵不绝在记忆中跃跃欲现,仿佛一切都已似是而非,没有任何原来的相貌,“仿佛雾里的挥之不去”,这怎么不勾起作者的想象。年轮一圈一圈的向外边展去,仿佛给我们一幅图画:静静的夜空,没有一丝鸟的声音,没有一片落叶的声音,没有冷风吹拂脸面的凉爽,只有一颗跳跃的心,仿佛置于河中央的陨石落下,又似乎是清晨甘露滴落的声音。清脆的震荡在河中央。涟漪一层一层,一圈一圈的向外扩张,似乎在河中央,又似乎就在心头。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很难表达。因而给我们“庄生晓梦迷蝴蝶”的艺术效果。“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反应席慕蓉的心境是苍凉的,但不像刘希夷“唯有黄昏鸟雀悲”那样的悲伤。也不像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般的寒酸。而是一种积极思想的捕捉。“永不老去”给我们刹那的永恒性,也就是流动的刹那美,静中的流动美。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开起 / 故乡的面貌是一种 / 模糊的惆怅 / 仿佛雾里的挥之不去 /  离别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作者站在窗台仰望将升起的明月,却丝丝传来那清远的故乡之歌“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一切都是熟悉的,但一切都是那么的生疏,正当作者思维徘徊之际,那袅袅上升的月亮已经被朦胧海雾隔断似乎“斜月沉沉;沉海底。”原来清晨的云雾已经扩散开来了,眼前只有模糊的一片,而自己却置身于茫茫大海,还是回到了小时候的蒙古草原?作者不得而知。只能听到清晨的甘露,滴滴的响了一整天。似乎是在河中央,又似乎是在心中荡漾,再此作者联想到永远逝去的时光之树,重复往返,复到轮回,这正是作者的心境。乡愁必将贯穿作者憔悴的一生。

在艺术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风格,作品可谓色彩纷呈,然而席慕蓉的《乡愁》短短的七句话即含盖了不少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丰富和创造了诗歌《乡愁》的面貌。

现象性的强意识展现。当我们将遨游的思绪重置《乡愁》那片头顶明月,耳听横笛的情景中时,清远寥静的蒙古草原跃跃欲试的流淌于作者笔端。但一切又是那么的模糊不清。“似梦似幻,恍惚迷离,似远似近。”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席慕蓉这首诗正是将“歌”“月”“故乡的面貌”连缀而成的画。月亮和歌是多么清晰,天空多么的明净,而故乡的面貌呢?在此,作者免不了用强烈的对比,但更多流露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陆机在《文赋》中称其为“精骜八极,心游万仞”。萧统在《〈文选〉序》提到“历观文郓,注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游,移咎忘倦。”因此对于这首诗,有部分人认为作者先听到歌声,难以入眠,看到眼前的明月而思念家乡“像小时候用手势隐饰秘密一样 / 我把食指放在已闭左眼旁的右眼前:长望 / 朦胧的月光环被割成了两半 / 一半高挂眼前,另一半暗自飞入故乡”也有人认为,月光“一枕云屏汗怯”而生情,因歌而入梦。不论那一种看法,恰恰是联想的应用。联想的最终归属“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作者在沧桑的台湾多少年,却总难回到曾经的草原,这一切的变化没有《天上的街市》那样美好,动人。而仅仅用了“清远”“模糊”来反映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心声。

感觉的捕捉,新奇的意外,通感的运用使诗歌诗意盎然。感觉的捕捉是朦胧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素,也是中国诗歌第二代现代诗坛成果和结晶的最后的产物,即使到了席慕荣的《乡愁》,也同样使“诗具有新鲜感”。作者站在窗台,久久潜伏在意识中的智能——想象智能,似流水般滔滔一泄千里,故乡的面貌?小时侯的歌?故乡的明月?魂牵萦绕在树枝上的紫藤萝一样,让作者难以忘怀,这是意识与无意识,人性与自然性地联合在一起。是久储的想象智能的突然爆发。席慕蓉在捕捉的瞬间,产生了通感。本是看见的事物,听到的笛声,眼前的景色。似歌,似景,似动晃一切,它是“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的纠缠通融,而所有这些,都在一种情绪的笼罩下触景生情。有超现实的意味。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象征。”正如戴望舒曾经在《雨巷》“她是有了雪一样的颜色,雪一样的芳香 / 雪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如何其芳“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在此作者的通感明显透露对本质哲理性问题的想象与回思。“四十余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是啊!眼前的一切是朦胧的,但永恒的本质永远是清晰和明净的。因而明显走向“第三代对立而又同构的模式。”

不断的深入挖掘,已见哲理。《乡愁》虽然不是一首哲理诗,但渗透着哲理的成份。这也是席慕蓉的一种风格。正如《台湾现代文学史》所载“即使这些以人生哲理为主题的诗,西慕蓉也大多仍以爱情为其或明或暗的线索背景。”正如老夫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现在我们看到席慕蓉“离别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一棵本没有年轮的树,在沧桑的二十多年后,其年轮竟一环一环的向外面展去。凝固的流动,让我们想到辛弃疾“旧狠春江流不尽”,《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其实永不老去——永恒——并非闪电的突现。追索全文作者的“瞬间”。因情生景,情景交融,一环扣一环。存在强烈继承性质。《中国文学史》中“兴者,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