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A(科学浙教版七上).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4-08 12:09:47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2
、、教学难点:
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设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些物质能溶于水,而有的物质却难溶于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物质的溶解性决定的,那么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物质的溶解性
【讲述】: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德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这里所说的能力指溶解的多少并不是表示溶解速度的快慢。
 PPT:
如何清洗油腻?为何水洗不干净?
    
如果是盐沾在手上是否可以用水洗净?
     
泡速溶饮料用热水还是冷水溶的快?
思考: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讨论】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猜想一: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猜想二: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猜想三:与温度有关
【引导】 
如何设计实验检验猜想(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PPT: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由多个变量相影响和制约时的某个事物,将其它的因素进行控制(使之相等,即影响相同),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这样的研究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1、把不同的溶质放入同温、同量的水中,看溶解的情况。2、把同种溶质放入同温的不同溶剂中,看溶解情况。3、将同种溶质放入不同温的同量溶剂中,看溶解情况。
PPT
展示:活动与探究
【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
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你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食盐。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食用油溶解于   中,不能溶解于    中。你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
3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全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
【交流讨论】得出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从而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交流讨论】1、在日常生活中,说明物质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影响的事例。2、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
PPT 所谓“干洗”是指衣物洗涤之前是干的,干洗过程和干洗后从干洗机取出的衣物也是干的。在干洗过程中,衣物在干洗机滚筒内是用化学溶剂(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四氯乙烯溶剂)浸泡、洗涤、脱干,再经过烘干,把衣物上含有的化学溶剂回收,并将衣物干燥就完成了全部干洗过程。干洗是近百年才出现的洗涤方法。经过干洗后的服装不变形、不退色、不损伤面料。还有消毒、灭菌的特殊功效。
【提问】在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往一杯水中加糖,糖总能溶解吗?不能溶解我们常常怎么做?
【讲解】我们把不能再溶解糖的溶液就叫糖的饱和溶液,把还能溶解糖的溶液就叫糖的不饱和溶液。同学们结合常识,你给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下个定义?
PPT展示】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被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被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问】关于定义,你们认为应注意什么?
【讨论】  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
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
3.
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PPT 
1.
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2.
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 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
3.
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提问】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前提条件呢?
【演示实验】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
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晶体是否溶解。
实验2:在A烧杯中在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是否继续溶解。
实验3: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是否继续溶解。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