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县中考物理试题答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整体评价:
重庆市2010年初中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试题设计科学、紧扣教材、贴近生活。整套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其中各部分占分比例体现了初中物理以力学、电学为主的知识结构。难度系数和试卷结构基本与去年保持相当,更加注重了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因素,适当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素材取材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试题设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更加关注过程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期能引导今后的物理教学新方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试题充分体现“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整个试卷文字表述严谨,图文并茂,适合初中生阅读,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
(二)、试卷结构和题型比例:
包括选择题7道(21分)、填空题8道(16分)、实验探究题3道(20分)、论述与计算题3道(23分)。试题中力学32分,电学32分、热学8分、光学8分,基本覆盖初中物理各重点知识点。
(三)、试题体现了三个要求:
一是《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教育部在
(四)、试题基本实现三个功能:
一是要减轻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大部分初中学生的毕业功能;二是要让学习有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实现高中招生考试的甄别功能;三是要实现以期能引导今后物理教学新方向的导向功能。
(五)、今年物理试题的特点
1.突出重点知识考查,知识点合理分布
试题的考查内容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约70%的试题是基础题,约20%的试题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题。重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90%以上,确保试题有较高的信度。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灵活性,题目难、中、易层次清晰,难度适当,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全面重视。
2.突出学科特色,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今年的实验题从力、热、电、光等大范围、多方位地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实验题形成了由易到难的梯度,并将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的考查融入考题。全面地反映考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例如18题,试题选取的情景素材来源于教材中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在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评估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学生是否亲手动手实际操作了实验。试题重在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该题对实验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多动手去实际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沉溺于题海。设置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现代科技和社会热点
试题注重物理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课改理念的渗透,比如:题1雾的形成、题8日全食天象奇观,题4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题3反射和折射成像区别、题11平均速度、题10漫反射、题7超载货车计重收费等内容取材于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中的事实,学生不会感到陌生。试题也非常关注社会热点,例如21题(压轴题),以今年3月北京车展上展出的我国自行研制的混合动力汽车为背景,将当前的低碳环保与物理知识相结合,以能量为主线,低碳环保为背景材料提炼出来的一道题,而且是一道有新颖的压轴题。
4.重视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
题19探究小汽车座椅电加热器的工作原理、题7探究超载货车计重收费工作原理,题21研究混合动力汽车内燃机和动力电池怎样同时或分别向车轮输送能量;题18用不同实验器材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等题目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设计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实验器材的使用等方面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方法,培养科学习惯。试卷中题9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的发现、青海玉树地震、低碳环保等题目,还关注了物理学史以及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二、学生答卷分析
从我县的物理中考试卷中随机抽取100袋中每袋试卷的第二张试卷,共计100份试卷,统计如下:
表1 双向细目表及各题型得分情况:
知识板块 |
知识点 |
各点分值 |
选择题 |
填空题 |
实验题 |
计算题 |
小计 |
力学 |
物体的运动 |
3.75 |
2(0.75) |
11(2) |
16(1) |
|
32 |
力 |
1.75 |
2(0.75) |
|
16(1) |
|
||
力与运动 |
3 |
5(3) |
14(0.75) |
|
|
||
密度与浮力 |
9.75 |
2(0.75) |
|
17(6) |
20(3) |
||
压强 |
5 |
|
|
|
20(5) |
||
简单机械和功 |
5 |
|
12(2)15(1) |
|
21(2) |
||
机械能 |
3 |
6(3) |
|
|
|
||
|
|
|
|
|
|
||
电学 |
电路初探 |
8.75 |
2(0.75) |
|
16(1) |
|
32 |
4(3) |
|
18(4) |
|
||||
欧姆定律 |
15 |
7(3) |
|
18(6) |
19(6) |
||
电功和电功率 |
6 |
|
|
|
21(6) |
||
安全用电 |
1 |
|
14(0.25) |
|
|
||
电磁转换 |
2 |
|
9(2) |
|
|
||
|
|
|
|
|
|
||
光学 |
光的传播 |
1 |
|
8(1) |
|
|
8 |
光的反射 |
1.75 |
3(0.75) |
10(1) |
|
|
||
光的折射 |
2 |
|
10(1)15(1) |
|
|
||
透镜及其应用 |
3.25 |
3(2.25) |
8(1) |
|
|
||
|
|
|
|
|
|
||
热学 |
物态变化 |
3 |
1(3) |
|
|
|
8 |
内能 |
5 |
|
13(2)14(1) |
16(1) |
21(1) |
||
|
|
|
|
|
|
|
|
|
|
|
|
|
|
|
|
各题型得分率: |
|
74% |
58.8% |
67.2% |
49% |
62% |
|
易中难比例 |
|
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