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版必修二知能阶段检测9(含【解析】).doc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1919年,俄国工人的吃、穿、用由国家统一配给
B.1918年,俄国工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C.1920年,俄国农民必须把余粮都交给国家
D.1922年,一位俄国农民将余粮拿到市场销售后换回生活必需品
2.(2012·南京模拟)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征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征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3.亚蒙·哈默是美国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他曾经去了苏联,在苏联建立了铅笔生产厂,把美国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授给这家工厂。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
A.列宁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C.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
D.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之处
4.(2012·铜陵月考)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5.(2012·厦门质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①实行余粮征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2012·信阳质检)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7.“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实际上(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D.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