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广东专用版必修二知能阶段检测10(含【解析】).doc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52年,我国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3.5%……,针对这种状况,国家的决策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
B.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C.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3.(2012·南通月考)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4.1962年6月,时任中共蔚县县委副书记带领工作组和张家口地委工作组一班人,到常宁公社8个大队搞包产到户的试点工作。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左”倾错误得到根本纠正
C.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5.“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2012·蚌埠月考)“人财物各有所管,产供销互不见面”。这幅对联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盛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 )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中写道:“在此后的30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第一扇“窗”是指(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9.(2011·山东文综)右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10.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特”在( )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不同
C.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D.与中央关系不同
11.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2.下图是361°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千年前,宋代发明的印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是我们一度落后的主要原因 ③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材料二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
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8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6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