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学案13 2013届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学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0-26 15:39:23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建国初外交方针的制定及背景
1.外交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景
(1)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和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的诞生,获得了民族独立。
3.具体内容
1“另起炉
灶”含义: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 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作用:使中国改变了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 自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
(3)“________”含义:坚定地站在        一边。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 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1.建国的第一年里,与________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初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3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出过程: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________。
3.1954年参加__________。(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________________高涨的形势。
(2)会议转折: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____________”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意义:该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三、20世纪70年代的新突破
1.1971年中国恢复在________的合法席位
(1)背景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        非法占据。②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 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____________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1)改善原因:
中美双方共同的要求①美国方面:美国        的失败;美国 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②中国方面: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苏联的 威胁;解决     。
(2过程)①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           》。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②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     。
3.1972年中日建交
(1)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概况: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__访华,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4.成果: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____________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四、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外交目标的调整:反对____________,维护____________。
(2)调整的原因: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____________为中心,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主要外交成就
(1)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维和行动、禁核、裁军。)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中俄等六国在上海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中国积极参与其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问题思考】
议一议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政策是否矛盾?为什么?
读一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
(2)开放性: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3)创新性: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想一想 美国为何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读一读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原因:
(1)联合国是二战后期建立的战后国家合作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中国作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2)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地区冲突加剧,联合国维和行动在缓解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图一
图一是1950年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该图反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中的哪一具体政策?有什么积极意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有哪些不同之处?
精讲 (1)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当年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是什么?
4.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精讲 (1)“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5.(关注新史观)从构建和谐世界视角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的许多外交政策和原则都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从这一视角考查本讲内容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有哪些?
考点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
1.图二是乔冠华(中国代表团团长)在第26届联大上。乔冠华“开怀大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图二
2.
 
图三
图三是197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3.
 
图四
图四是1972年中日“破冰之旅的握手”,本次握手有什么成果?反映了中日双方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4.
 
图五
图五是2000年9月,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时的握手,该图反映出我国开展怎样的外交活动?
5.
 
图六
图六为胡锦涛主席与国际残奥会主席克雷文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向观众挥手致意。胡锦涛主席为何“眉开眼笑”?
6.综合以上图片,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
 
新中国外交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50年代实行“一边倒”方针,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仅维护了自身的主权利益,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70年代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方针,中国不仅改善了与美、日之间的关系,还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合作。80年代以来实行无敌国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