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宝鸡市高三“二检”文综历史试题及答卷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2-24 10:53:56

2008年宝鸡市高三“二检”文综历史试题及答卷分析

金台教研室  李双勋

市二检试题总的来说比较温和平稳,重视考察基础,基本都是主干知识,没有什么太偏、太难、太怪的试题,同时又充分体现了高考总体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在试题的结构形式上,题型基本保持稳定,但也“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最主要的变化是12道选择题完全以单题的形式出现,没有了专题组题的形式,更注重对知识覆盖面考察,下面结合试题及学生答卷状况作一具体的分析。

一、     选择题

12道选择题中,121316192021这六道选择题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每道试题基本都包含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容,共涉及考点二十多个,它在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的理解。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试卷涵盖的信息量大,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概念相混淆,阶段特征把握不准,造成对基本历史事实的识记不清而失分。试题难度分别为0.350.140.390.650.600.19

141823这三道选择题在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同时,则更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这三道题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集中单一,但对学生的理解、比较知识及理论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答卷中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审题不清,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太差。试题难度分别为0.360.740.38

151721这三道选择题虽然也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但由于试题本身考点知识单一,时间跨度不大,知识间相互无太大联系,属于纯识记性试题,因此只要学生识记准确就能得分,而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试题难度分别为0.460.230.19

二、     非选择题

38题是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试题,该题从文明史的角度立意,关注了政治民主化这一热点,体现了近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那就是提供了大量的新素材、新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题的材料丰富,内容涉及面广,与教材的联系又比较紧密,有利于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题第(1)、(2)、(3)小题的内容涉及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791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它首先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原则,美、法两国的政体形式及德意志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二步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理性认识的能力,第2问要求学生对美法两国的政治体制进行评价,第3问则要分析德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原因,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问材料内容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首先考查学生再认再现与材料有关的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领域的变化,接着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及理性认识能力,和前面3个小题主旨基本一致,要求学生概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及反封建的意义。

学生答卷分析:这道题材料一和材料四均来自课本,材料二虽然不是课本原材料,但反映的内容课本也有明确讲述,学生较为熟悉,也容易读懂,与此材料相关的(1)(2)和(4)问得分率较高,学生对美国与法国政治制度及其确立的原则都较清楚,对近代中国民主历程大都比较明确。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例如第(1)问答案中对“孟德斯鸠”这四个字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的是错别字,对大家都熟知的名字出错,很容易闹笑话;再如有很多学生对洛克和孟德斯鸠德的思想区别不清;还有的学生对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记不清楚。第二是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不够。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将很多特定的历史概念不能准确地运用专业术语表达出来,口语化的内容在答卷中还较多存在。第三是审题不准,不够细心。例如第(2)问,试题要求对美国与法国的政治制度作评价,部分学生却是对总统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分别作解释。

此题材料三所选内容在现在高一新课程里有所体现,但对高三学生则较为陌生。由于课本中根本没有涉及这一部分内容,因此与材料相关的第三题失分较多。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是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能力太差,读完材料,根本没有搞清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是归纳概括能力太差,对材料的内容不能进行有效的归纳概括总结出特点。第三是答题不够规范,答案层次混乱,条理不明,语言表达不清,不能将特点与原因分点表述,总是东一句西一句前一句后一句拼凑答案。

最后,这道题的第(4)问第3小问与第(5)问学生也失分较多,主要表现在学生思路不清,不知该从哪个角度去解答,不会将问题与材料有机结合,用材料指明的方向答题。例如第(4)问第3小问,材料谈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它表明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而封建社会从思想上宣传“君权神授”,那么它反对封建的意义就体现在用主权在民的思想反对“君权神授”等。再比如第(5)问,要求学生回答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学生只要对四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他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民主政治,就很容易回答此题了。其实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练习不够。此题的难度为0.57

40题属于三科综合试题,其中第(1)第(2)问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铁路发展状况,此题除考点与38题不同外,立意、特点、及考查方式与38题基本一致,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也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此题的难度为0.43

总之,这套试题能较好地体现高考命题能力要求,做到了难度和学科性的统一,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与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在后期复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复课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附:

文综历史选择题答题情况统计

全区总计  文综 文科 A 卷考生人数:  719

  全区总计  文综 文科 B 卷考生人数:  696

 题号    A   B   C   D  

 题号    A   B   C   D  

 (  12)    0.4   41.2   22.4   35.9   

 (  12)    2.6   35.2   24.6   37.6   

 (  13)   67.9    9.5    9.2   13.5   

 (  13)   52.2   13.6   17.4   16.7   

 (  14)    3.9   69.4   23.1    3.5   

 (  14)    5.9   35.9   52.9    5.2  

 (  15)    6.5    6.3   70.1   17.1   

 (  15)   45.7    8.3   35.1   10.9   

 (  16)   41.3   38.5   19.1    1.1   

 (  16)   38.1   38.9   18.7    4.3   

 (  17)   11.5   38.0   19.7   30.7   

 (  17)   16.4   39.8   22.8   21.0   

 (  18)    2.5    4.5   84.4    8.6   

 (  18)    5.2   15.8    4.9   74.0   

 (  19)   76.5    7.1    5.1   11.1   

 (  19)   65.1    8.2    8.9   17.7   

 (  20)    3.5   68.6   27.0    0.8   

 (  20)    5.2   60.3   32.8    0.9   

 (  21)   43.7   24.2   26.7    5.4   

 (  21)   19.0   37.2   30.7   13.1   

 (  22)   10.6    6.3   22.4   60.6   

 (  22)   12.5    4.3   65.5   17.5   

 (  23)   19.7   46.7   26.6    6.8   

 (  23)   18.8   37.6   32.0   11.2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