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宝鸡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卷情况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2-24 10:53:56

2008年宝鸡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卷情况分析

                卧龙寺中学  范宏刚      区教研室  李双勋

一、 试题特点

市三检文综历史试题在结构形式上与高考基本保持一致,总体趋势相对稳定。试题突出考察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同时又以知识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如阅读、理解、分析、阐释等学科能力要求。具体有以下一些特点:

1、命题范围遵循考纲,特别注意考纲的新变化。

试题所考知识点基本都在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之中,选择题第(12)题考查的内容为府兵制和募兵制,这是今年考试大纲新增加的考点。这一知识点的出现,目的在于引起我们对考试大纲变化的关注。

2、关注新课改,让试题更贴近生活。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高一新课程的一个重要专题,选择题第(16)题所选取的四幅图片材料与设问都来源于高一新教材,它考查的内容就是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15)题考查的明清社会生活与(40)题的人口迁移也与这一专题有关。

3、注重高考能力考查目标要求,选材多样化。

试题第(12)(17)(23)(38)(40)题选用了文字史料,第(16)(20)(40)题选用了图片与图表史料以及地图,用多样的选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问的内容涉及了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内容、措施、异同、影响、地位、认识等方面,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比较概括分析说明等方面的高考目标要求。

4、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这一点下面有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二、 试题及学生答卷分析(选择题略)

第38题是历史学科内综合试题,该题在思想上以现实立意,寓现实热点问题于历史知识之中,关注国家利益,人类命运,渗透和平发展思想,表达出强烈的现实关照和价值取向,体现了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这道题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查的角度有分析国联和联合国成立的背景,概括其宗旨和原则,分析国联和联合国的历史作用和影响,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内容涉及面广,与教材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利于考察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现对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第(1)问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答国联和联合国成立的原因,由于课本没有明确的原因讲述,需要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总结才能归纳出全面的原因。但是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思维较差,不能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世界市场的建立,世界联系日益紧密,需要一个国际组织出现这一背景去分析原因,所以此题答卷得分普遍较低。学生大多只是按材料敷衍成文,回答的多是国联与联合国的宗旨。此题难度系数是0.64。

第(2)问难度低,考生普遍答得较好,得满分(4分)的很多。此题不论在课本还是在材料中都有叙述,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就能得分。此题难度系数是1。

第(3)问得分率普遍较低,总分6份,学生普遍只得2--3分,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知识不清,学生不能区分国联与联合国的区别,认为两者是自然的继承关系。二是分析历史事件作用的思维能力不够灵活,特别是对国际组织影响的分析不知从何入手。此题难度系数是0.43。

第(4)问由于距离现实生活较近,问题也较明确,得分较高。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充分概括提炼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没能充分认识联合国的发展变化及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学生只是笼统地回答联合国在当今所起到的维护和平伸张正义的作用,说明学生对历史事件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的能力比较欠缺。此题难度系数是0.78

第(5)问考生得分极不平衡,差距大,基本无得满分的。一般在2--8分之间。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不清,基本史实识记不清,因此举例大都不够准确,原因的分析不够全面。此题难度系数是0.44。

第40题是三科综合试题,其中第(1)---(3)问属历史学科,此题以当前社会中人口迁移这一现实热点为切入点,以古代人口迁移为材料,考查中国古代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历史影响,此题也充分体现了高考能力测试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在认真解读材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再联系课本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说明问题,学生答卷整体上失误少,得分率高。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要么找不准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缺乏归纳;二是部分学生审题不清,部分学生把第一问特点回答成原因,又把第二问原因回答成了影响;三是答题缺乏条理,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无谓的文字重复较多。此题难度系数是0.84。

三、后期复习备考几点建议

结合学生答卷状况,建议在后期一个多月的复习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回归课本,抓重点。

回归课本就是要认真地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以读课本为主。做到读有目标,读有方法,读有层次。读有目标就是要求每天读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读有方法就是要做到:一读目录;二读提示和课文;三读地图和插图;四读引文和注释;五读习题;六读年表。读有层次就是除了读教材外,还要做到两点:一是读专题,自己动手整合知识形成专题并抓紧时间读记专题,二是围绕命题信息读书。

2、联系现实,抓热点。

热点问题的根在教材中,也就是注意把热点问题所反映到教材中的具体的学科知识点、知识体系弄懂,并能灵活运用。要能够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

3、规范答题,抓技巧

答题技巧上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做题时要训练学生审清题目,一般主干指明作答的内容,限定成分指明答题方向和范围,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答题指向和要求答题。(2)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理论认识能力。回答原因时主客观相结合;回答措施影响时要注意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的结合;分析评价问题要全面辨证去认识。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回答问题。(3)加强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一是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课本语言,关键词一定要用专业术语,处理好自己语言和课本语言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来对课本的语言进行加工,使自己的表达更贴近试题所考查的主体思想。二是要求学生做到语言简明,要点突出,条理清晰。(4)加强学生材料阅读的训练。历史材料题以材料中有效信息为主,要训练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含义,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5)开放性题,要求学生对答案的要点要尽量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拓展,有紧有松。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