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语文卷评析曾获县评析论文一等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0-25 21:17:28

2008年中考语文卷评析曾获县评析论文一等奖

008年中考尘埃落定,试题已浮出水面。从总体上看,我市语文试卷在立意上能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的现代意识、公民责任意识为价值追求,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引导,在试卷形式上稳中求变,考查知识上平中见奇,命题理念上推陈出新,这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  

应该来说,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值得好好分析与总结的。  

从整体上看,08年语文中考卷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试题材料和语言情境具有人文性、时代性。   

第1题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以四川大地震为背景,鼓舞人们齐心协力、攻克难关的精神,更具人文关怀。包括作文,不避开社会热点---- 为四川灾区捐款献爱心的主题,无不具有时代性,人文性。  

其次,试卷注重检测考生文化存储,强化赏析能力、读写能力的考查  

第一,创设新题型。第5题绍兴名城文化探究综合实践③以仿句的形式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又蕴含了不少地方文化知识,这道题很好地将这些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与传统的仿句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既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也给师生提供一个导向,那就是平时需要加地域文化知识的积淀!  

第二,选用新题型。现代文阅读由两篇改为一篇,题量减少为三题,分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仍传递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将进一步加强”的信息。特别是第8题要求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作整体赏析或者局部品位,这种写读书笔记在我市是首次采用。在全国语文中考试卷中也说是首开先河。它是较大胆的一次尝试。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能见出创新的力度。着重考生重视赏析能力的训练,若没有一定的美学常识、鉴赏知识,是无法动笔。只有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阅读才有可能有所收获。毕竟“读有所味,读有所感,读有所言,是我们的阅读追求”!   

第三、语言表达新。提问用语中恰到好处,比如第16题中“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 分)”,它首先体现出卷者的匠心别具:同样是用现代汉语转化画线的句子,课内要求翻译,课外只需写出意思。从“翻译”到 “写出意思”的变化,不仅体现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要求层次性,更是折射出对应试者的人文关怀。  

总之,08年中考语文卷是一份含金量不错的试卷。   

当然,如果说这张试卷有什么值得商榷的话,我最想说的还是古文阅读: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学会从对象身上看你自身,这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考方式,我们需要从细节入手,一点一滴地改良我们的教学空间。”所以我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看到“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时,是不是该反思下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了:是否长篇累牍灌输式细讲文言词汇?是否因不放心而让学生背诵整篇文言文译文?是否用反复操练反复考考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如果是这样,我想先请同仁们读一段文字: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人诟病的是语文考试这个环节,不知道被专家、学者、家长、学生,还有我们的语文老师批评过多少次。语文考试之所以被人批评甚至批判,是因为考试的内容和手段比较陈旧落后,离《课标》要求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距离,结果是最会考试的学生不一定是语文素养最好的学生。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德的一个观点很发人深思,他说:“在古代的学苑里,哲学家传授给弟子的是智慧,但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是卑微到教学生某些专业、学科的一部分知识。”他认为这是现代教育的失败。反观今天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有些教师的课堂已经变成了纯粹是为了升学的考试训练,学生变成了纯粹的做题机器,那就更加失败了。这样的教育已经丧失了教育本身的意义。怀特·海德对教育还有一个说法:什么是教育,如果你忘掉了课堂上的内容,也忘掉了考试的内容,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真正结果。也就是说,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真正的智慧,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果照此标准,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忘掉了考试的内容,还留下了一些什么呢?  

或许这段文字诘问的并不仅仅是文言文教学,但该给文言教育什么待遇?这需要我们思考!在回答之前我想先说说我们文言文学习、考试的现状.  

一、             文言文学习、考试的现状  

古文,在初中这个起步阶段,只能学点最浅近的,当然也要最经典的。而文言文阅读出题一般包括课内、课外两篇语言材料。传统的问题设计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然而也就是围绕这样简单的几个题目却让我们的学生花掉了每学期近1/6的语文学习时间,但是考试出来的结果若何呢?仅以绍兴市2007年中考语文卷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题③小题为例:  

③子墨子起,再拜(         )  

参考答案是“两次”,有近1/5的同学写成了“第二次” (本人07年中考阅卷了解到的大致情况),因为他们与《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弄混淆了,或许还有我们的老师在讲解时没有注意区分原因,但让同学们倍感沮丧是事实,“我平时花了那么多工夫在上面,结果还是要错”,“感觉总是把握不住究竟要考什么”“早知如此,我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他方面”虽然牢骚中有功利色彩,但也反映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事实:学文言文往往事倍功半。究其根源,是因为无兴趣,无读书的习惯,仅倚着它是中考必考内容,不复习不行,整个文言文的学习都是被动的。不勤,而想下小网得大鱼。更别题把当作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美文品读的主动的学习境界  

同时,由于我们习惯于强调标准答案,加上语言文化方面修养又不像单项知识那样易于检测,导致语言文化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 “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二、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断想  

那么,对于文言文教学何去何从,我想是不是可以从08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见7页附文)中得到些启示?  

首先,文言文考察的字词能否简单些,常见些。 “‘第二次’拜还是拜了‘两次’”不要连老师都还要有争议或是说未完全注意到却拿来考学生(至少难度系数不正常),毕竟我们学文言文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同学成为古汉语研究专家,而是让大家懂得积累,能够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