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一)
B.仇恨可以忘记,悲伤不能忘怀
C.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D.让所有日本人血债血偿
14.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那么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是( )
A.中日两国加强文化体育文化交流
B.中国人要彻底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C.日本政府正视历史,放弃军国主义思想
D.中国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以武力震慑日本
15.近年来,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 B.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C. 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D.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6.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的情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地区的沦丧与回归?你看了图一和图二,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3)如今的中英贸易和清政府时的中英贸易有什么不同?
(4)温家宝对布朗说:中英关系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新的开端和更大的发展。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人民渴望和平、热爱和平,我们将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坚决反对战争暴力,反对恐怖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及平民生命和财产的非正义行为。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一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和解的新世界而共同奋斗!
──《南京和平宣言》
材料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隈丸优次在本月10日、11日亲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对纪念馆和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的内容反复强调了日本人的残虐性。这样的展示让我们担心会给前来参观的中国人造成对日本人的反感和仇恨,希望中国方面能够调整展览的内容”。
──《朝日新闻》
(1)南京是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请举中国近代的三个例子说明。
(2)材料中的“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是针对哪一重大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3)日本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览的内容作出修改,不要过分强调日本侵略“残虐性”的一面的做法对不对?请说明理由?
18.从2006年十月安倍的“破冰之旅”,到温家宝今春的“融冰之旅”,再到此次岁末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中日之间春的气息越来越浓。右面是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的路线图,2007年12月27日,福田开始访问北京,在北京大学发表了演讲,然后并前往天津和山东曲阜进行参观访问,30日回到日本东京。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请说出外国军队攻占北京的三次战争。北京大学是哪一重大事件的唯一产物?他的最初名称是什么?
(2)山东的曲阜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请说出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与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哪一建议有关?中国近代的哪一事件严重冲击了孔子的思想?
(3)日本迁都东京与日本近代的哪一次著名改革有关?1945年9月2日,发生在东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4)从2006年十月安倍的“破冰之旅”,到温家宝今春的“融冰之旅”,再到此次岁末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中日之间春的气息越来越浓。你认为中日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C5.B6.D7.A8.C9.B10.C11.B12.C13.D14.C15.C
二、非选择题
16.(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香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清政府时,英国的鸦片贸易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现在的中英贸易是平等互利的,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4)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7.(1)鸦片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放战争(2)南京大屠杀(3)日本政府的这种做法不正确。因为这是日本政府不能够正视历史罪行,妄图抹杀侵略罪行的表现(4)材料四的说法不正确,我们今天强调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等于利用战争来解决历史问题;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应当和平共处,共同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和平。
18.(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2)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文化运动(3)明治维新;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承认所犯的罪行,放弃军国主义思想,着眼于未来,中日关系才能够健康发展。
			
			C.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D.让所有日本人血债血偿
14.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那么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是( )
A.中日两国加强文化体育文化交流
B.中国人要彻底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C.日本政府正视历史,放弃军国主义思想
D.中国大力加强国防建设,以武力震慑日本
15.近年来,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 B.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C. 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D.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6.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签订的情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一地区的沦丧与回归?你看了图一和图二,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3)如今的中英贸易和清政府时的中英贸易有什么不同?
(4)温家宝对布朗说:中英关系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新的开端和更大的发展。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人民渴望和平、热爱和平,我们将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坚决反对战争暴力,反对恐怖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及平民生命和财产的非正义行为。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一切爱好和平的团体和人士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和平、和谐、和解的新世界而共同奋斗!
──《南京和平宣言》
材料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隈丸优次在本月10日、11日亲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对纪念馆和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提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示的内容反复强调了日本人的残虐性。这样的展示让我们担心会给前来参观的中国人造成对日本人的反感和仇恨,希望中国方面能够调整展览的内容”。
──《朝日新闻》
(1)南京是一座饱经战争创伤的历史文化名城。请举中国近代的三个例子说明。
(2)材料中的“我们呼吁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是针对哪一重大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3)日本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览的内容作出修改,不要过分强调日本侵略“残虐性”的一面的做法对不对?请说明理由?
18.从2006年十月安倍的“破冰之旅”,到温家宝今春的“融冰之旅”,再到此次岁末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中日之间春的气息越来越浓。右面是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的路线图,2007年12月27日,福田开始访问北京,在北京大学发表了演讲,然后并前往天津和山东曲阜进行参观访问,30日回到日本东京。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请说出外国军队攻占北京的三次战争。北京大学是哪一重大事件的唯一产物?他的最初名称是什么?
(2)山东的曲阜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请说出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与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哪一建议有关?中国近代的哪一事件严重冲击了孔子的思想?
(3)日本迁都东京与日本近代的哪一次著名改革有关?1945年9月2日,发生在东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4)从2006年十月安倍的“破冰之旅”,到温家宝今春的“融冰之旅”,再到此次岁末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中日之间春的气息越来越浓。你认为中日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C5.B6.D7.A8.C9.B10.C11.B12.C13.D14.C15.C
二、非选择题
16.(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香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清政府时,英国的鸦片贸易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现在的中英贸易是平等互利的,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4)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7.(1)鸦片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放战争(2)南京大屠杀(3)日本政府的这种做法不正确。因为这是日本政府不能够正视历史罪行,妄图抹杀侵略罪行的表现(4)材料四的说法不正确,我们今天强调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等于利用战争来解决历史问题;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应当和平共处,共同致力于人类社会的和平。
18.(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2)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文化运动(3)明治维新;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承认所犯的罪行,放弃军国主义思想,着眼于未来,中日关系才能够健康发展。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



 中查找“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一)”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一)”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一)”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2009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一)”更多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