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09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学09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一、辨析题
1、北宋时期,几位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他们欣赏了回族姑娘精彩的歌舞表演。
理由:回族是在元朝时期形成的,北宋时期没有出现。
2、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理由:我国境内可能还有更早的未被发掘的人类,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1850年,英国商人约翰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港销售,泉州地方官员决定收取英商20%的税款。1870年,约翰在泉州开办了许多工厂。
理由: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中没有泉州,只有厦、广、福、上、宁五地,所以英商货物不能运到泉州港销售。
理由: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无法自主决定关税,所以无法决定收取英商20%的税款。
理由:外国人在华办工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所以当时约翰不能在华办工厂。
4、最早搞家庭联产承包的是福建、广东两省。那里的农民在土地私有的基础是,包产到户。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泉州也是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积极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理由:福建、广东两省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而最早搞家庭联产承包的是安徽、四川两省。
理由:土地是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仍是公有的
理由:泉州是闽南三角区的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只有厦、珠、汕、深、海南五个地区
5、阿拉伯人把自己创造的包括“
理由: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即“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创造的 ,然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6、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的结果之一是出现了向欧美学习的社会风尚。
理由:“大化改新”是学习中国隋唐文化,而向欧美学习的是在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
二、常用知识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轮船、火车、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飞机、汽车、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电视机、传真机、移动通信( 无线电话)、互联网、E-mail。
2、导弹火箭部队————“二炮”(周恩来取名);“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3、民国纪年换算:+1911或者-1911
4、省 最早设立于元朝,县 最早设于战国时期秦国。
5、泉州籍人物:俞大猷——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世界是的许多国家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导致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殖民扩张。
8、改革(变法)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改革成功对我们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9、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方法: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客观公正、事实就是、一分为二,抓住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
10、了解历史的途径:文字资料、文物、遗址、遗迹等。
主要的途径:文字资料,因为文字资料最全面、最直观、最容易查找、最完整。
11、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12、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农村教育和医疗,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3、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 沟通与协调。
14、资产阶级革命(战争):英国、法国、美国独立战争、内战
资产阶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
15、一战、二战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6、人物: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列宁——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斯大林政治经济模式、苏德战争, 赫鲁晓夫——小修小补,拿破仑——法兰西帝国、《法典》,罗斯福——新政,张学良—西安事变,彭德怀—百团大战,李宗仁—台儿庄战役,邓小平—改革开放等
17、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侧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又一尝试。侧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
18、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主义自救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民族危难。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挽救民族危难,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或: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已认识到自己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开始学习它们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19、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
2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