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doc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要求】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工匠的创造性智慧,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爱护文物的意识。
【知识梳理】
一、手工业的经营模式
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式(汉代还出现了田庄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⑴沿革:夏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手工业生产。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⑵特点: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⑶影响:“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3、匠户: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元代以后,匠户被编入专门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限制了其人身自由,严重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
二、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1、纺织业
⑴新石器时代,纺织业技术萌芽,出现了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在该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纺织最初用的原料是 麻和葛 。
⑵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并和其它行业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⑶汉代,纺织技术相当发达,品种繁多,技术高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以及“起绒锦”是典型代表),汉代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⑷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⑸宋代,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棉花种植 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新的提高。
⑹元朝棉纺织家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⑺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不仅集中了众多的雇工,而且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冶金业
⑴冶铜、青铜铸造: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非生产工具的小件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精品。
西周,青铜器铸造工艺水平高,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⑵冶铁:
春秋晚期,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装置),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南北朝,发明了灌钢法。
北宋,用煤作燃料冶铁,提高了炉温,加速了冶炼进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3、陶瓷业
⑴原始时代,有彩陶和黑陶。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原始青瓷。
⑵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⑶东汉末期的青瓷器釉色光亮、质地纯净。东汉时期,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⑷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享有盛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江西的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⑸唐宋以来,瓷窑遍布全国,瓷器风格众多。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闻名天下。
⑹元代,江西景德镇瓷窑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⑺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五彩瓷为其中的代表。
⑻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其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
【合作探究】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