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山东省嘉祥县第三中学 常攀登
【课标解读】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的亲信组成统治的核心,而地方贵族和下层武士被排挤到权力系统的边缘,他们与天皇集团对将军的统治心怀不满;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采取“锁国政策”,顽固维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美、英、法、俄、荷先后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驻扎军队、开设领事馆, 这些条约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将军、大名“皆感国用不足”,纷纷加强剥削,广大人民包括下层武士的生活日趋贫困。日本社会各界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倒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明治维新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建立(1868年)。本部分要注意维新主力和斗争策略的演变、维新运动从权力之争向学习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斗争的主力是地方大封建主(大名),其目的是进入中央政权,他们围绕“开国”和“将军继嗣”问题与幕府展开斗争。1858年“安政大狱”之后下层武士走上前台,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主张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对内推翻幕府,以天皇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1862年,萨摩、长琦武士先后发动攘夷运动,很快遭到失败,攘夷失败促使尊攘派调整策略,他们放弃攘夷,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动吸收西方技术,发展经济,建立以长琦为中心的倒幕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准备长期斗争。此后萨摩、安艺等藩相继加入,1868年幕府统治终于被推翻,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建立。
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帝国宪法》颁布。其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里要了解主要改革措施。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通过“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新的身份制,废除士族的特权,允许族间通婚(皇族除外),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进行土地改革,废止了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建立起土地私有制。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 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这些政策虽然是新政权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日本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的实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主要依据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后者则依据改革的措施和实际效果。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认清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实际上使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学习明治维新我们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到改革对于促进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体会邓小平“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的科学价值。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知识整合】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幕藩体制
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由德川家族的人世袭担任。地方上划分为大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2.阶级关系
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士”是统治阶级;农民世代为领主耕种,除把大部分收获物交给领主外,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商业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
3.锁国政策
为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
4.经济缓慢发展
到19 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不得不屈身从事过去瞧不起的商业或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1854年,佩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日本,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内容包括: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等等。不久,英、俄、荷和法等国也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从此,日本的国门被打开。
2.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
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社会矛盾的是一步激化
列强的侵略,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农民起义不断。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剌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统治阶级结构发生分化
日本开国后,出现了大量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政治上无权,对幕府统治愈加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这一切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