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常攀登
【课标解读】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惶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同时,李悝在变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为著名也最为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原为卫国的公族,是李悝的学生,他先到了魏国,但没有得到重用。适逢秦孝公向全国颁布“求贤令”,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商鞅来到了秦国。他的“强国之术”立刻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通过在朝廷中与反对派的辩论,阐释了他的变法思想,获取了秦孝公的信任,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商鞅变法前后共有两次: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这项措施在秦国建立起了比较严密的法律体系。同时,将百姓按照什伍体系编制起来,这为以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进行统治创造条件,并在秦国建立起了基层管理体制。
第二,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商鞅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便是封建政治的经济基础。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封建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崇本抑末的政策对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第三,奖励军功,按军功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对秦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及宗族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而避免了宗族贵族长期把持政权的 现象。此外还引进了大批的人才,扩大了秦国的统治基础。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是在第一次变法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更进一步的改革。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这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个法令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允许百姓自由买卖土地,并用法令的形式保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推行县制。将全国的政权、兵权都加以集中,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发展了地主经济。
第三,统一度量衡。这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第五,改良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国地处西部,在其统治范围内有不少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商鞅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3.探讨商鞍变法的历史作用。
秦国通过商鞍变法迅速强盛起来,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然而,商鞍变法却严重触犯了秦国宗室和贵族的势力。于是,在秦孝公去世后不久,商鞅便被车裂而死,其家人也遭到了连坐。然而,商鞅虽然被杀害了,他的新法却在秦国继续推行, 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知识整合】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1)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再加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2)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4)阶级关系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社会上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1)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变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