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选修4) 高二历史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05 19:34:27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传承礼仁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等几个阶段。

(1)     自学礼乐(15岁)

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求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能多鄙事。”孔子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季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6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点。………………………………【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