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三
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花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本课原始材料较多,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
本课引言由一幅插图和一段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插图展现的是李贽故居,位于福建泉州。文字内容则是配合插图,重点指出李贽的做人原则和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是他的真实写照。建议教师可以以讲解员的身份介绍李贽故居及其生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离经叛道’的李贽”。教材首先介绍了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随后重点叙述了李贽的进步思想。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建议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将李贽的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 教材通过插图来提示李贽的代表作及书名由来。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己阅读。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分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