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三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13 19:59:12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同盟会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主要内容、进步性;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理解: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分析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理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教学过程

  【复习】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

  代表       基本主张       实践效果       特点

  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末付诸实践    旨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办法,使中国免受列强侵略,从而摆脱危机。

  洋务派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末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其破产;

  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早期

  维新派    郑观应

  王韬

  冯桂芬    发展民族工商业,商战;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实行君主立宪。    末付诸实践   

  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挽救民族危机;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思想启蒙;

  最后失败。   

  【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孙中山在青少年时代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上学,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但甲午战争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弃去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后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了西方当代的一些社会学说和思潮。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得到了深化。………………………………【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