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世界当代史 高三历史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29 16:13:39

第十讲    世界当代史

【高考命题趋势】

世界当代史是近年历史高考的热点。由于二战后世界史的许多问题与当今时政热点问题联系密切,所以是综合文科高考很好的选材立意对象,

如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和经济格局、欧美关系、联合国的作用、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作用、和平与发展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等,在复习时应尤其重视。

 

【阶段特征】

20世纪后半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分别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极格局的对立。这一特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945年一50年代中期,习惯上称为战后初期,两极格局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峙。苏联成为公认的世界大国,推动欧亚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组成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扶持欧亚资本主义国家,对抗社会主义,意欲称霸世界。苏美之间形成冷战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各国间的关系格局也由美国控制各国变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改革。苏联开始推行霸权主义,不仅促使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而且使国际局势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最终解体。这些事件说明两极格局结束,美苏争霸和冷战局面结束。此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向,主要有: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并不太平;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知识经济在兴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识。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当时,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美、苏两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直接原因在于美、苏之间的矛盾。当时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作为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巩固社会主义的成果。他们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发生尖锐的对立,使得雅尔塔体系成为一种两极格局。

    (2)形成标志: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等雅尔塔会议决议的实施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开始建立。北约、华约的先后建立则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演变: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出现动荡,各种国际势力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两极格局出现新的特点: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政治教案 政史教案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