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一中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汉书•盖宽饶传》中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种“家以传子”的现象在古代中国开始于( )
A.夏朝 B.汉代 C.周朝 D.秦代
2、央视二频道《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3、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其中“商”姓来源于( )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4、《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
5、欧洲中世纪的“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行政司法权力及其他特权,大领主除设置官吏、法庭、监狱外,还设关卡、收赋税、铸货币。欧洲中世纪的“领主”相当于我国古代的( )
A.君主 B.诸侯 C.地主 D.宰相
6、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的动摇
B.王位世袭制遭破坏
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至尊地位动摇
7、右图是阿房宫地砖,上刻篆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这一信息反映了秦朝( )
A.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B.疆域辽阔,广土众民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8、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和监察。那这位高官是( )
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9、“六王毕,四海一”。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主要是通过( )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皇帝制 D.三公九卿制
10、秦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齐郡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郡守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1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2、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13、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其中的爱国情怀被广为传颂。按两宋中央官制,作出“王师北定中原”部署的是( )
A.枢密使 B.三司使 C.节度使 D.参知政事
1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 D.立嫡以长不以贤
15、汉武帝设刺史,明清设监察御史。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督
C.发挥文官的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16、“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 。” 句中横线部分文字可能是( )
A.中书门下 B.户部 C.三司 D.通判
17、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18、唐时宰相李绛说:“人臣生死,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就有谏者……朝删暮减,比得上达,什无二三。”这表明( )
A.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B.朝中大臣无忠君之心
C.唐朝没有群臣上谏的规定
D.唐朝负责谏议的机构是中书省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