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灭亡 同步导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01 10:04:39

  【基本内容概要】
  本单元讲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探索救国道路的光辉一页。这场以武装起义为特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可以分为兴起、发展、高潮、失败四个阶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兴起,至辛亥革命达到高潮,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革命以失败告终。同中国近代史上以前的历次革命斗争和探索救国道路相比,这次革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这是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成果。辛亥革命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宝贵财富。

  【重点、难点解析】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分析: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分析: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虽然在措施等方面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从根本上说绝非一回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领导者不同。前者是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动和领导的,后者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主持和领导的。

  (2)性质不同。前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后者是清统治者组织的一次自救与变革,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3)应付的内外局势的侧重点不同。从国际背景看,都发生在重大的民族战争之后;从国内形势看,都面临尖锐的阶级矛盾。面对相似的国际国内背景,两者都有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意图,但侧重点各异。维新派力倡变法,通过政治变革从根本上扭转国势衰落的局面,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虽然也有对付国内人民斗争的目的,但救亡图存是主要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列强在《辛丑条约》中给清政府规定的镇压人民及赔款等任务,以保住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与爱国图存关系甚微。

  (4)历史地位与作用不完全相同。前者由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是“新政”所没有的,是爱国的、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后者虽然在客观上也有进步作用,但它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这种企图延缓清王朝的所谓“新政”,早已成了对革命的反动。

  3.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

  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洋务运动诱导产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大运动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百日维新中提出的经济措施,如裁军练兵、修筑铁路、举办邮政等,也是洋务派的主张。但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政治思想上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说持批评态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维新派与革命派在19世纪90年代几乎是同时并起,在主流方面的对立主要是:康、梁主张君主立宪,继续保持清王朝的统治,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旨在推翻清政府。康有为反对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但戊戌变法也与辛亥革命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社会变革,并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阶级进行探索的历史脉络。应该说,他们是同一阶级内部的两个不同派别,只是在救亡图存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改良与革命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由此达至中国的近代化,从而挽救中国的命运。

  5.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历史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是走上近代化的重要条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辛亥革命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努力探索一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亡道路。辛亥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同时也是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它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分立”的原则为指导的近代民主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辛亥革命对现代化的推动,还表现在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里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扩大。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