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二) 同步导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01 10:05:47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重点、难点解析】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二者有何不同?
  分析:第一,背景不同。清政府大借外债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列强的要求下被迫进行;我国现在向外贷款是中国主权独立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第二,目的不同。清借债是为了偿付战争赔款。我国现在的贷款目的是为了补充我国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性质不同。清借债均附有苛刻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如以中国关税作担保,所以这种借款属于受人奴役的政治性贷款。我国现在的贷款则是在平等互利原则下的经济行为。
  第四,影响不同。清大举借债,还债时间长,在政治、经济上便长期依赖,受制于列强,也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的政治势力。而我国现在引进外资,发展了我国经济,壮大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有人认为,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并不是要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而是为了改变中国被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现状对美国利益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二,美国的“门户开放”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开放”。这是因为美国害怕中国由别的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妨碍了它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美国企图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取得插足其他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分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权益的机会。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当时已跃至世界首位,美国迫切想霸占中国市场,因此抛出“门户开放”政策,先挤进中国市场,然后再凭借实力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排出去,以实现自己的侵略目的。
  第三,“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不仅没有保持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完整,相反,它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的深渊。

  3.租借地与租界
  租借地制度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形成的,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从中国“租借”某部分领土,于一定期限内行使属地管辖权,以作为其在华侵略基地的特权制度。各租借国在租借地建立了隶属于本国政府、脱离中国管辖的一整套军事、行政机构,委派总督或类似总督的殖民官吏,对租借地实行殖民统治。与租借地类似的是列强在通商口岸抢夺的“租界”。租界同样是“国中之国”,列强对它实行殖民统治,但它和租借地还有一些差别:第一,租界是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一般面积只有几百亩,不包括水面;租借地是列强出于军事目的租借的大片战略要地,面积一般都有几百平方公里,多数包括水面(江面、海面)。第二,租界行政管理,主要是租界开辟国驻当地的领事,或是外国侨民自治的工部局之类市政机构;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多是租界国政府直接任命的总督。第三,司法方面,在租界内,开辟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但华人或其他外国人在租界内犯法则执行中国的司法制度;在租借地内,无论是中国居民或其他外国居民,都完全受租借地殖民当局的司法管辖。第四,承租租界土地的外国政府或侨民在租地时,须向中国业主或中国政府交纳地价金,此后每年须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税;辟有租借地的国家既不交地价金,也不支付任何地税。

   【例题解析】
  1.法国参加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与德国争夺远东地区   B、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地区
  C、履行与俄国同盟的义务  D、为了取得在华优势

  分析:此题应密切联系世界史的知识。19世纪末,法国力量受到了德国的极大牵制,主要局限于欧洲,其对外扩张的势头锐减,这在对华政策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因此,选项A、B、D都可以排除。选项C则是以俄协议为背景而设计的,体现了法国的对外政策。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最主要特征是
  A、商品输出  B、争当中国的债主
  C、资本输出  D、抢夺路权、矿权

  分析:C项为正确答案。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工业革命后至进入帝国主义以前为第一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商品输出,进入帝国主义后为第二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资本输出。B、D项为资本输出的具体体现。

  【高考精萃】
  1.(2007广东文科基础)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C。东方小国指的是日本。

  2.(2007上海历史)《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解析】D。正确的解读给出的《马关条约》文本可知当时日本货物进入中国享有免税待遇,这严重阻碍了本国企业的发展。

  3.(2007广东文科基础)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C。民族资本家为什么要把企业设在租界里?或者“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无非就是想逃脱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盘剥,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