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
第十二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919—1949年)
第33课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内容要掌握: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后继续垂涎中国领土。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潘家峪惨案:1941年日伪军制造了河北省丰润县的潘家峪大屠杀惨案。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
4.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
(1)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继占领平津后,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敌后抗日斗争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消灭了大量日军;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英勇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④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战略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三大战役: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在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经过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