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29 09:43:38

第十二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919—1949年)

第31课时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内容要求:掌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经过:第一阶段运动中心是北京,运动主力是学生。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第二阶段运动中心是上海,运动主力军是工人阶级。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运动发展为由各阶层参加的群众性爱国运动。③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④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共二大。党的二大指出,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当前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第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典型例析】

例1.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   )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黝;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能力。D项中“国贼罢黝……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可以说明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答案:D。

例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五四运动虽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但当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发生变化。②③④分别从五四运动的意义与特点进行分析。答案:B。

例3.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收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共“二大”宣言关注的是农民,特别是材料中“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可以说明中共已经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A项错:它发生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B项错:当时是以发动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D项错:它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的。答案:C。

例4.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之一二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