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第16课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以及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史实分析人文主义的主要含义。
(1)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彼特拉克也因此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法。其代表作是“九十五条论纲”。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以后表现形式发展为人性的高尚与尊严。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就是反对封建神学、神权、宗教束缚和基督教的禁欲主张;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注重人,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强调人的作用和以人为中心。
【典型例析】
例1.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理解。答案:C
例2.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是适应王权加强要求的。“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比皇帝的权力大;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通常就是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三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回答: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