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7课时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导读】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矛头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让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实质是让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胡适的《文学革命论》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开始文学革命,鲁迅《狂人日记》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发展到了新阶段。
②它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在新文化运动中,人民的思想尤其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的肯定的片面性。
(3)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原因:外因——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内因——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拥护;④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情况:①创办各类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这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还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思考、宣传论战,经过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终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大大加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决心与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典型例析】
例1.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等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中的在1929年的国民党看来,“过火”的,与五四有关的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A.
例2.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史实的掌握和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时间1917年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提示我们,本题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并不是直指封建皇权。故答案A不准确但最容易误选。C答案中《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内容,故不合题意。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口号,跟材料内容不相吻合。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不难判断答案B为正确答案。
答案:B
例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