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精讲精练教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13 09:57:52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

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扭转的问题。其基本特征是,过多的人口拥挤在农村,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劳动生产率低,就业不充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很低,而资源掠夺性使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国土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着手农村税费改革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今年的政府工作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二、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1、元谋人、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钻孔技术。半坡、河姆渡时期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技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

2、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4、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5、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6、魏晋南北朝时,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7、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等农业工具。

8、对生产工具变革的基本认识:

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以充分体现。
    历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与改进,是以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行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原埋。
    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来改造世界。

(二)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灌溉技术、耕作和管理技术上。

1、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⑴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淮河流域)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吴王夫差开邗沟;魏有鸿沟;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在成都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咸阳附近修的郑国渠。

⑵秦朝开通了灵渠。(两汉: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黄。三国:吴开凿江南运河。)

  ⑶隋朝开通大运河。

  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③影响: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

会经济的发展。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⑷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著名的灌溉工程或先进的灌溉工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唐朝还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⑸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

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