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教学案
单元六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重点理解的内容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史实表明,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首先是军事上的合作。周恩来说:“国共实际的合作,是从军队开始的。”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两百万军队。国民党当时的政策转变,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着重要意义。
2.抗战初期的国际关系:日本帝国主义准备一举吞并中国,并以准备袭击苏联的姿态引诱反苏的英、美对它让步。德意支持日本侵华。苏联看重的是国民党的力量,并于
3.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有着种种区别,如抗战路线、依靠的武装力量、战场规模和方式、战场范围等等。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起辅助作用;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在抗战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它牵制和打击了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争取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意义,国民党正面战场虽仍坚持对日作战,但战略地位日益降低。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正面战场从战略上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因而,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为依存,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4.中共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1)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一方面领导抗日救亡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2)提出并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开辟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3)始终高举抗日旗帜,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摆在首要地位,同时主张实行民主以促进团结。(4)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逆流,确保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5.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两条路线的对立:国共双方在抗日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严重分歧,实行的是两条不同的对抗日战争的指导路线。国民政府推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而中共提出一条全面抗战路线。这是由国共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损害其统治地位,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抗战中壮大会危及其统治,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援助上。甚至企图在对日作战中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而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提出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贯彻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