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之我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02-08 19:50:11

2008年高考日益逼近,能否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关系到对我们三年教学工作的认可。因此,怎样进行地理的有效复习已经成为我们高三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本条件,现就后期的复习工作做一初步打算。
高三地理复习之我见
重庆市潼南塘坝中学  滕长岭  (邮编:402678)
    2008年高考日益逼近,能否在高考中取得成功,关系到对我们三年教学工作的认可。因此,怎样进行地理的有效复习已经成为我们高三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本条件,现就后期的复习工作做一初步打算。
一、        复习策略
准确把握高考方向,做到胸有成竹。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应用是目的。
认真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地理考试说明,透彻地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些年的高考试题,弄清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从中寻找关于能力考查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式,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复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使复习备考有了正确的方向。
必须把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渗透在备课里,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训练中!
二、        高考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如地球、地图知识、天气与气候、河流与水文、地地质地貌、生态与环境、能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2、强化知识体系从学科的整体意义上设立试题。
3、深化能力立意,加强探索能力的考查。识记少,理解应用所占比例大,注重地理图表判读能力,以地图为载体和信息源,如光照图、方位确定、时间的判读、人口发展模式图、区域图。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图,具备提取图中有用信息的能力。要仔细读图,会看图说话。
4、贴近生产生活,联系最新重大时事,拓展地理思维空间。
5、适当降低难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6、稳中求变,积极创新。
7、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能力试题。
只有明确了考试特点,才能在复习中做到:讲授的内容对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对路,选用的材料对路,训练、讲评的内容及方法对路。
三、        复习时间安排
在2007年9月底前结束新课。
第一轮复习:2007年10月初至2008年1月底为基础知识复习。帮助学生按教材顺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深入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进一步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轮复习:2008年2月初至4月底为专题复习阶段,分专题进行重点、难点复习,让学生抓住复习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命题的侧重点,加以突破。
第三轮复习:2008年5月为综合强化训练复习阶段。通过反复的实战演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地理高考题型,形成多角度全方位解答问题的能力。并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高考有效信息,确定应试对策,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而增强考试信心。
四、        复习的具体措施
既注重素质的提高,又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既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又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注意掌握解题的规律,又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1、        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分析,试题并不注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尤其是今后的试题,逐步以知识立意转化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必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好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
2、        做好学习和复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重点地读书,由自读教材到深化教材,列出各单元的知识体系,学会自我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注意总结解题经验,探索解题规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分析题已经成为文综的一个基本题型,这是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这是因为:
①提供全新的情境材料,提高了考生竞争的公平性,避免了由于考生对旧材料熟悉程度不同而造成的竞争不公平现象,同时也引导中学地理教学逐渐远离“题海”而强调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②对教学和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讲解做到有针对性,除重点、难点外,着重讲解复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突出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练:以限时训练为主,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要注重选题的质量,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注意培养审题能力。
评:做到趁热打铁,及时讲评,并注意突出重点,重在指导。
4、        重视专题复习
以系统地理结构为基础,将区域地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进来,专题知识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复习内容容易组合,学生也较易接受。
第一专题: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专题:地球的大气环境
第三专题:海洋环境                       第四专题:陆地环境
第五专题:人类的生产活动                 第六专题:聚落
第七专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八专题: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九专题:人口与环境                     第十专题:城市地域结构
第十一专题:文化景观                     第十二专题:旅游活动与环境
第十三专题: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第十四专题:中国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
第十五专题:商品农业区域开发             第十六专题:农业低产区治理
第十七专题:山区农业资源开发             第十八专题:荒漠化的治理
第十九专题:河流综合治理                 第二十专题:能源基地建设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