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二)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中国的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多发的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成因,需要从自然与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1)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由此可见,地质灾害不是单一发生的,前灾往往是后灾的诱发因素,地震和暴雨以及人类活动均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地质灾害多发区往往是兼有这些自然特征和人为活动的地区,如我国的西南地区(见下图)。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辨析: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2、地质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中国的气象灾害
寒潮、台风、沙尘暴均可以结合必修1中的常见天气系统分析其成因,结合天气预报中对台风、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描述,运用低压中心、高压中心、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 加以分析。
1、干旱
结合初中中国雨带推移规律的知识分析锋面移动异常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稳定,旱灾频次少);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华南地区──夏秋旱;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有关,因此应从气候成因上加以解释,使学生温故知新,真正理解因时、因地防治这些灾害的必要性。
上述旱灾中,华北地区春旱严重,主要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
2、沙尘暴
华北地区的春季也是沙尘暴集中的区域,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
(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
(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还可增加湿度,调节局部地区气候,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从而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我国西北地区气象灾害严重
中国的水文灾害
1、洪涝灾害
(1)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 洪水来源 | 主要分布地区 | 发生时间 |
暴雨 洪水 |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
融雪 洪水 |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
冰凌 洪水 |
冰凌堵塞河道 |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
(2)雨涝
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我国特大洪水点位主要分布在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